[发明专利]一种冷轧带钢的冷轧退火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112115.1 | 申请日: | 2020-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6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 发明(设计)人: | 雷武军;刘洪川;游义才;蔡建利;崔涛;何永虎;杨世伟;帅兴国;黎诗奇;陈启超;段海军;段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汇源钢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C21D1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明涛智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89 | 代理人: | 杜梦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轧 带钢 退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轧带钢的冷轧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用带钢,将带钢加工至厚度为2.0mm‑3.5mm,随后将带钢放置在输送机构上,输送机构朝向预热炉的进口处,带钢被送入预热炉中进行预热,处理;S2、带钢加热,将预热后的带钢传输至加热炉中进行,并且温度的升温速度根据加热带钢需求进行改变;S3、带钢保温,加热后的带钢进入均衡炉内保温,保温时间为12h‑15h;S4、带钢冷却,带钢在保温后出炉进行热线酸洗,酸洗采用专用酸洗线进行连续酸洗,并且同时进行电解。冷轧带钢的尾粘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成品的一级品率大幅度提升。在解决尾粘并提升成品力学性能后,加工成本得到控制,产品使用领域大幅拓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轧带钢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轧带钢的冷轧退火方法。
背景技术
钢是各类轧钢企业为了适应不同工业部门工业化生产各类金属或机械产品的需要而生产的一种窄而长的钢板。带钢又称钢带,是宽度在1300mm以内,长度根据每卷的大小略有不同。
冷轧过程中的不均匀变形及高温退火为钢板内部粒子扩散提供了能量,一般情况下,粒子扩散只是在板内进行,但由于带钢层与层间接触紧密,随着退火过程,粒子扩散不断进行,钢板表面晶粒长大,晶界发生重合而逐渐在带钢层间形成共生晶粒,最终形成带钢层与层之间同等的金属实体,这就造成了钢板间的粘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轧带钢的冷轧退火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轧带钢的冷轧退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用带钢,将带钢加工至厚度为2.0mm-3.5mm,随后将带钢放置在输送机构上,输送机构朝向预热炉的进口处,带钢被送入预热炉中进行预热,处理;
S2、带钢加热,将预热后的带钢传输至加热炉中进行,并且温度的升温速度根据加热带钢需求进行改变;
S3、带钢保温,加热后的带钢进入均衡炉内保温,保温时间为12h-15h;
S4、带钢冷却,带钢在保温后出炉进行热线酸洗,酸洗采用专用酸洗线进行连续酸洗,并且同时进行电解,电解中采用的中心盐溶液浓度为160g-180g/L,金属离子浓度为5g-10g/L;
S5、带钢平整,厚度大于1.6mm带钢采用恒压力平整,平整压力为750KN-1250KN;厚度为0.7mm-1.6mm带钢在平整机采用恒延伸模式,延伸率0.7%-1.6%。
优选的,S1中,预热温度为350-450℃。
优选的,S2中,加热低温段升温速度为30-60℃/h,高温段升温速度为15-45℃/h。
优选的,S3中,均衡炉的外部包裹有保温层,保温层内填充有陶瓷纤维保温材料。
优选的,S3中,均衡炉与热回收管连接,将均衡炉产生的热量进行热回收。
优选的,S2中,将用于加热带钢的加热罩放在炉台上,并对加热罩清洗,时间为10-15min,加热前对加热罩进行清理。
优选的,S4中,在带钢进入均衡炉冷却前,加热炉炉中温度控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均衡炉的炉出口带钢温度为600℃,过剩氧浓度为7.5%;第二部分中,退火炉出口带钢温度为900℃,过剩氧浓度为9%。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冷轧带钢的冷轧退火方法,验证工艺和设备优化思路,带钢尾粘现象显著减少,成品的屈服强度、延展率也大大提高,通过分析尾粘机理和成品力学性能影响因素,梳理出工艺优化和设备改进思路并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冷轧带钢的尾粘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成品的一级品率大幅度提升。在解决尾粘并提升成品力学性能后,加工成本得到控制,产品使用领域大幅拓展,顾客满意度显著增强,企业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汇源钢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汇源钢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121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