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5931.X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8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苟金澜;林原胜;王苇;陈凯;黄崇海;李勇;魏志国;吴君;柯志武;王俊荣;柯汉兵;肖颀;李邦明;庞杰;李少丹;代路;陈朝旭;张克龙;马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D13/06 | 分类号: | F04D13/06;F04D29/52;F04D29/54;F04D29/22;F04D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沈军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一体化 管道泵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包括:泵壳体,泵壳体内装有泵送系统;入口导叶体,入口导叶体安装于泵壳体内,并位于泵送系统的上游;旋转驱动单元,旋转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入口导叶体上的各个入口导叶片的偏转角度,并通讯连接泵送系统;本发明通过旋转驱动单元与入口导叶体相结合以调节泵送系统上游流体的液流角,可使得泵送系统的泵叶轮的工作状态与其上游的液流角相匹配,并在各个工作流量下均具有良好的迎流特性,具备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大幅度扩宽了管道泵的高效区,能够较好地适用于流量变化较大的应用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
背景技术
轴流泵是靠旋转叶轮的叶片对液体产生驱动力,使液体沿轴向输送的泵。传统的轴流泵包括同轴布置的泵壳体、泵叶轮和出口导叶体,泵叶轮与出口导叶体依次沿着泵壳体内的水流方向布置,泵叶轮和出口导叶体连接在同一根转轴上,由转轴带动泵叶轮的转动,并以此达到对水流泵送的目的。由于转轴的布置限制,导致泵壳体的出水口侧必须设计为弯管结构,致使轴流泵的进出口流动分布在不同的方向上,需要进一步布置带来相当损失的进水管段或出水管段结构,以保证输运方向,这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轴流泵的尺寸。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上述轴流泵不仅结构复杂,在整体设计不够紧凑,而且通常高效区较窄,只能在较小的流量变化范围内实现高效率泵送作业,难以较好地适用于流量变化较大的应用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用以解决现有的轴流泵结构不够紧凑,且高效区较窄,难以较好地适用于流量变化较大的应用环境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包括: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内装有泵送系统;入口导叶体,所述入口导叶体安装于所述泵壳体内,并位于所述泵送系统的上游;旋转驱动单元,所述旋转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入口导叶体上的各个入口导叶片的偏转角度,并通讯连接所述泵送系统。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所述泵壳体内固定装有与其同轴布置的轮毂,所述入口导叶片转动安装于所述泵壳体与所述轮毂之间,所述入口导叶片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驱动单元的输出端。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所述旋转驱动单元包括多个,所述旋转驱动单元内置于所述泵壳体的侧壁中,并与所述入口导叶片一一相对。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所述入口导叶片安装于转轴上,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另一端转动安装于所述轮毂上。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所述泵壳体的内侧壁上形成有让位槽,所述入口导叶片的轮缘伸入至所述让位槽中。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所述入口导叶片远离其轮缘的一端形成为圆形凹面结构,所述圆形凹面结构用于与所述轮毂前侧的球面结构相贴合,所述轮毂的前侧朝向所述泵壳体的入口端。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所述泵送系统包括泵叶轮,所述泵叶轮转动安装于所述轮毂上,并位于所述入口导叶体的下游,所述泵叶轮的轮缘上设置有电机转子,所述泵壳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其同轴布置的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定子与所述电机转子对应排布。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所述泵壳体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电机转子伸入至所述环形凹槽内,所述电机定子内置于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底。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宽高效区的一体化管道泵,所述电机转子远离所述轮缘的一侧面与所述电机定子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电机转子的下游端与所述环形凹槽的下游槽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电机转子的上游端与所述环形凹槽的上游槽壁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及所述第三间隙依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59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