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99504.5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3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晖;梁海东;孙舸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8 | 分类号: | A61B17/08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周媛媛;李馨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蜗轮 皮肤 牵张器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所述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包括外壳,外壳内部中间垂直外壳底部设有一排电机转轴,每个电机转轴的一端均与电机连接,电机转轴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蜗杆,每个蜗杆均与外壳底部之间设有支撑部,外壳内部设有与蜗杆配合使用的蜗轮,蜗轮交叉分布于被电机转轴均分的外壳内部的两侧,蜗轮中轴位置设有连接轴,连接轴固定并连接相邻蜗轮,连接轴的方向与电机转轴垂直,每个蜗轮所处位置的外壳底部和侧面均设有一组倒刺线出入口,使倒刺线在蜗轮的带动下正向或逆向穿梭。装置小巧,可实时显示牵张力,医生或患者能自由操控,采用循环负荷法进行牵张皮肤,达到牵张皮肤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外伤、糖尿病足、肿瘤切除、色素痣切除等等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或者切口因张力过大缝合困难等情况,通常临床治疗的方式会选取保守换药、皮瓣转移修复、植皮、扩张器植入、术中即时皮肤牵张或者术后持续皮肤牵张的方法。然而,上述方法多会形成较大的瘢痕、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需多次手术、手术时间过长、术后迁延愈合等问题,对患者和医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和挑战。
创面应用皮瓣或植皮修复,会对患者供区造成二次创伤,供区很有可能因切取组织过大直接缝合困难,而需要第二个供区进行修补。同时修复区域瘢痕明显,且皮瓣和植皮有不成活和坏死的风险,手术成功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
扩展器扩张治疗方式,患者需3-7天进行扩张区注水,且需二次或多次手术进行接力扩张或修复。
因此,皮肤牵张技术应运而生。然而目前存在的皮肤牵张器大多为外架形式,均经皮肤表面进行操作,术后遗留皮肤表面瘢痕或畸形,影响美观,且操作时有损害皮肤血运的可能,导致皮肤局部缺血坏死,甚至继发创面感染等。大部分的皮肤牵张需要二次手术进行创面的闭合,增加了麻醉次数和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患者自身的经济负担。一些经皮粘贴的皮肤牵张器,即使有的技术应用硅胶贴粘贴表皮,但长期的张力作用,会在粘贴区域形成水疱,而达不到牵张皮肤的作用,反而水疱区域疱皮破裂,会增加创面感染风险。粘贴在皮肤表面的胶贴,不能持续长时间在位,部分胶贴会出现卷边或粘贴移位,重新粘贴操作麻烦,患者会有不适感或疼痛,影响牵张效果。有学者应用克氏针或合金器械进行创缘的牵拉,但张力不能个性化设置,导致部分患者会因为张力过高出现皮肤缺血或者器械压迫创业水肿而缺血,延长了治疗时间或导致创面进一步扩大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应用埋线悬吊方式,通过锯齿线对组织牵拉,达到微创皮肤牵张的目的,减少皮肤表面的损伤,可一期闭合张力性或较大创面的闭合。本发明应用面部线雕锯齿线(例如:聚对二氧环已酮poly-p-dioxanone,PPDO)埋线于皮肤层、浅筋膜层及深筋膜层置线,采用3D打印一体化线结合器,将创面对立侧的线进行交叉结合,逐步拉拢闭合创口,在应用初期或创面闭合后期可结合PRP技术进行皮缘注射及创面凝胶外敷,以期无瘢痕化愈合,进而达到一期闭合目的。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所述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包括外壳,外壳内部中间垂直外壳底部设有一排电机转轴,每个电机转轴的一端均与电机连接,电机转轴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蜗杆,每个蜗杆均与外壳底部之间设有支撑部,外壳内部设有与蜗杆配合使用的蜗轮,蜗轮交叉分布于被电机转轴均分的外壳内部的两侧,蜗轮中轴位置设有连接轴,连接轴固定并连接相邻蜗轮,连接轴的方向与电机转轴垂直,每个蜗轮所处位置的外壳底部和侧面均设有一组倒刺线出入口,使倒刺线在蜗轮的带动下正向或逆向穿梭。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倒刺线包括面部线雕锯齿线,如聚对二氧环已酮poly-p-dioxanone,PPDO。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壳底部面为与皮肤接触面,外壳底部外套有防护套,防护套为弹性材质,防护套外部底面边角为弧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95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