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99504.5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3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学晖;梁海东;孙舸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08 | 分类号: | A61B17/08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周媛媛;李馨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蜗轮 皮肤 牵张器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包括外壳(7),外壳(7)内部中间垂直于外壳底部设有一排电机转轴(2),每个电机转轴(2)的一端均与电机(10)连接,电机转轴(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蜗杆(3),每个蜗杆(3)均与外壳(7)底部之间设有支撑部,外壳(7)内部设有与蜗杆(3)配合使用的蜗轮(4),蜗轮(4)交叉分布于被电机转轴(2)均分的外壳(7)内部的两侧,蜗轮(4)中轴位置设有连接轴(5),连接轴(5)固定并连接相邻蜗轮,连接轴(5)的方向与电机转轴(2)垂直,每个蜗轮(4)所处位置的外壳底部和侧面均设有一组倒刺线出入口(6),使倒刺线(8)在蜗轮(4)的带动下正向或逆向穿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7)底部面为与皮肤接触面,外壳(7)底部外套有防护套(9),防护套(9)为弹性材质,防护套(9)外部底面边角为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9)的材质包括硅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轴(2)、蜗杆(3)和蜗轮(4)的个数相同,且均为2-4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设于外壳侧面的倒刺线出入口与蜗轮(4)底端水平面平行,通孔为直孔;设于外壳底部的倒刺线出入口位于蜗轮(4)与蜗杆(3)相切处垂直正下方,通孔为与水平面30~60度斜孔;倒刺线出入口(6)孔径略大于倒刺线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5)与外壳(7)底部之间设有支撑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7)的形状包括立方体型;所述外壳(7)外部还设有显示屏和电控开关,电控开关与电机(10)电连接,电控开关可控制电机正向转动、反向转动和停止;皮肤牵张器内部设有力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与电机电连接,通过显示屏显示皮肤牵张器的瞬时牵张力;所述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内设蓝牙装置,可通过蓝牙装置与手机连接;所述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的牵张力为1-3kg。
8.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置线:清洁创面,通过创面大小及皮肤厚度,确认置线位置;每间隔2-3cm置1根倒刺线,置线完成后,推出埋置针;
(2)皮肤牵张:将远离创缘端的线头部分留于皮肤表面,靠近创缘端的线头置入电控蜗轮喂丝皮肤牵张器的位于外壳底部的倒刺线出入口,打开开关,启动电机,倒刺线自动进入皮肤牵张器内,并由外壳侧面倒刺线出入口出线,收拢拉紧创缘,形成皮肤牵张张力;
(3)手机蓝牙连接皮肤牵张器,根据皮肤状况,控制蜗轮正转或反转,以调整倒刺线松紧;牵张过程中每2-3日换药一次,避免局部感染;
(4)在创面小于等于0.5cm时,于创面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并外敷prp凝胶,待皮肤愈合良好后取下皮肤牵张器,切断创口处倒刺线,使倒刺线留于皮下,倒刺线留于体内自行吸收或由远离创缘端线头向外拉扯取出,使创面无瘢痕化愈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置线位置包括皮肤层、浅筋膜层和深筋膜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置线方法包括平行置线、扇形置线或者网状交叉置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未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950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