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92543.2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80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彭晓虹;曹丽忠;钱正锋;孙建平;章国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F16H53/08;D03C5/06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轮 开口 装置 共轭 及其 加工 方法 | ||
一种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及其加工方法,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步骤:按预留有精加工余量的规定尺寸且以切割方式从金属板材上分别割取第一、第二凸轮片毛坯,得到具有第一外廓面的第一凸轮片毛坯和具有第二外廓面的第二凸轮片毛坯;在第一凸轮片毛坯的两侧的表面各加工出一第一凸轮片台阶面,在第二凸轮片毛坯的两侧表面的各加工出一第二凸轮片台阶面,得到第一、第二凸轮片;将第一、第二凸轮片分别进行淬火,淬火后冷却,再进行回火;将得到的待组装的第一、第二凸轮片由紧固件彼此固定且叠合,而后进行精加工,对第一、第二外廓面磨削,得到成品。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且降低材料成本;减少加工量,提高加工效率;缓解变形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并且还涉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织机有五大运动:一是开口运动;二是引纬运动;三是打纬运动;四是卷取运动;五是送经运动。前述开口是在织机上按照织物组织要求将经纱上下分开而形成梭口,完成开口动作的装置即为开口装置。开口装置的特点是利用双凸轮积极控制综框的升降运动,具体地讲,由一组装配于中心轴(也称“凸轮轴或主轴”)上的共轭凸轮和提综臂滚轮(与共轭凸轮的凸轮外廓相配合)的相对运动并通过连杆来带动综框作上下运动而得以形成梭口,因此共轭凸轮是凸轮开口装置中的重要部件之一。
已有技术中的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均为整体式的,具体而言,共轭凸轮的两个凸轮面被制作在一个整个上,并且这种整体式的共轭凸轮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见诸,略以例举的如CN205934278U(可调节共轭凸轮打纬机构)、CN111334914A(一种织机的共轭凸轮开口装置及其纺织方法)、CN107419425A(一种提高经编机成圈凸轮机构共轭性的方法)和CN109355762A(电子提花机共轭凸轮驱动机构),等等。前述整体式的共轭凸轮虽然对实际的使用并不会产生不希望出现的影响,但是在制作的过程存在以下必须面对的技术问题:其一,由于整体式共轭凸轮的毛坯直径是必须以两个凸轮面的最大圆的直径为前提的,并且毛坯形状呈扁平状的圆柱体(为界习惯称其为“饼状圆柱体”),因而在一系列的金加工过程中即在后续的金加工作业中需将大量的材料剔除,从而造成金属材料资源的浪费和材料成本的增加;其二,由于毛坯直径是以最大圆的直径为前提的,因而金加工过程相对冗长,一方面影响加工效率,另一方面难以满足高效率的量产化要求;其三,基于共轭凸轮工作面耐磨的需要(工作面必须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在共轭凸轮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提高共轭凸轮工作面的强度,但是由于整体式共轭凸轮的两个面是原始地结合在一起的,而热处理表现为整体淬火,即由整体淬火来提高共轭凸轮工作面的期望硬度,但共轭凸轮在整体淬火时往往平面变形较为严重,质量难以控制;其四,由于整体式共轭凸轮在热处理过程中变形严重,因而需在热处理后作费工费时的烦琐整形来将平面校平整,一方面无为地增大了工人的作业强度和工作量,另一方面致使共轭凸轮产品加工的劳动工资成本显著提高。鉴于前述技术问题,有必要予以弥补,为此本申请人作了长期的探索,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合理利用材料而得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并且得以降低材料成本、有利于缩短加工时间而得以提高加工效率并且满足工业化高效率的量产要求、有益于防止在热处理过程中工作面出现变形而得以保障质量和有便于减少热处理后的校平工作量而得以既可减轻工人的作业强度又能节省工作量并且节省劳动工资成本的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
本发明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具有加工步骤少并且能保障共轭凸轮的所述技术效果得以全面体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未经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25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需更换产品模具的墙板线自动生产线及工作方法
- 下一篇:手性缝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