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92543.2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80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彭晓虹;曹丽忠;钱正锋;孙建平;章国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F16H53/08;D03C5/06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轮 开口 装置 共轭 及其 加工 方法 | ||
1.一种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一第一外廓面Ⅰ(14)的一第一凸轮片Ⅰ(1)和具有一第二外廓面Ⅱ(24)的一第二凸轮片Ⅱ(2),该第二凸轮片Ⅱ(2)的外径大于第一凸轮片Ⅰ(1)的外径,在第一凸轮片Ⅰ(1)的两侧表面的对应位置各构成有一直径小于第一凸轮片Ⅰ(1)的直径并且凸起于第一凸轮片Ⅰ(1)的表面的第一凸轮片台阶面Ⅰ(11),在第二凸轮片Ⅱ(2)的两侧表面的对应位置各构成有一直径小于第二凸轮片Ⅱ(2)的直径并且凸起于第二凸轮片Ⅱ(2)的表面的第二凸轮片台阶面Ⅱ(21),第一凸轮片Ⅰ(1)与第二凸轮片Ⅱ(2)由紧固件(3)彼此固定并且叠合在一起,所述第二凸轮片台阶面Ⅱ(21)朝向所述第一凸轮片Ⅰ(1)的一侧表面与第一凸轮片Ⅰ(1)朝向第二凸轮片Ⅱ(2)的一侧表面的第一凸轮片台阶面Ⅰ(11)贴触;在所述第一凸轮片Ⅰ(1)上并且在第一凸轮片Ⅰ(1)的边缘部位开设有第一凸轮片螺孔Ⅰ(13),在所述第二凸轮片Ⅱ(2)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凸轮片螺孔Ⅰ(13)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凸轮片螺孔Ⅱ(23),所述紧固件(3)依次穿过第一凸轮片螺孔Ⅰ(13)和第二凸轮片螺孔Ⅱ(23)并且由旋配在紧固件(3)的末端的限定螺母限定;所述第一凸轮片台阶面Ⅰ(11)以及第二凸轮片台阶面Ⅱ(21)的厚度是相同的;所述第一凸轮片Ⅰ(1)以及第二凸轮片Ⅱ(2)为65锰钢;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凸轮片螺孔Ⅰ(13)与第二凸轮片螺孔Ⅱ(23)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紧固件垫片(31),所述紧固件(3)穿过紧固件垫片(31),所述紧固件垫片(31)的厚度为所述第一凸轮片台阶面Ⅰ(11)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凸轮片台阶面Ⅱ(21)的厚度之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凸轮片Ⅰ(1)上构成有一第一凸轮片凸轮轴孔Ⅰ(12),在所述第一凸轮片台阶面Ⅰ(11)上构成有一第一凸轮片台阶面轴孔Ⅰ(111),该第一凸轮片台阶面轴孔Ⅰ(111)与第一凸轮片凸轮轴孔Ⅰ(12)相重合并且直径相同;在第二凸轮片Ⅱ(2)上构成有一第二凸轮片凸轮轴孔Ⅱ(22),在所述第二凸轮片台阶面Ⅱ(21)上构成有一第二凸轮片台阶面轴孔Ⅱ(211),该第二凸轮片台阶面轴孔Ⅱ(211)与第二凸轮片凸轮轴孔Ⅱ(22)相重合并且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凸轮片凸轮轴孔Ⅰ(12)以及第二凸轮片凸轮轴孔Ⅱ(22)的直径彼此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第一凸轮片台阶面Ⅰ(11)的四周边缘部位间隔开设有第一凸轮片台阶面孔Ⅰ(112),该第一凸轮片台阶面孔Ⅰ(112)穿透所述第一凸轮片Ⅰ(1),围绕所述第二凸轮片台阶面Ⅱ(21)的四周边缘部位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凸轮片台阶面孔Ⅰ(112)的位置间隔开设有第二凸轮片台阶面孔Ⅱ(212),该第二凸轮片台阶面孔Ⅱ(212)穿透所述第二凸轮片Ⅱ(2),由铆接芯子(4)在对应于第一凸轮片台阶面孔Ⅰ(112)以及第二凸轮片台阶面孔Ⅱ(212)的位置将第一凸轮片Ⅰ(1)在第一凸轮片台阶面Ⅰ(11)的区域与第二凸轮片Ⅱ(2)在第二凸轮片台阶面Ⅱ(21)的区域彼此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片台阶面Ⅰ(11)以及第二凸轮片台阶面Ⅱ(21)的直径是相同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开口装置的共轭凸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紧固件(3)为螺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未经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254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需更换产品模具的墙板线自动生产线及工作方法
- 下一篇:手性缝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