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92120.0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66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武;张玉烛;刘洋;龙继锐;郭夏宇;黄思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D45/04;G06F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410125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光能 高效 利用 再生 增产 增效 方法 | ||
1.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选种管理:选再生能力强、米质优、产量高的水稻良种,根据品种特性,设计相应的穗粒结构,使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产量结构达到最佳组合;
S2、头季稻管理:采用水育秧或机插秧,每667m2大田用种量1-2公斤,按16.6cm×26.6cm移栽,每666.7m2插1.5万蔸,每蔸2-3根谷苗;
S3、施肥管理:头季稻与再生季稻的氮肥总量为18-20公斤/667m2的纯氮,头季稻和再生季稻的氮肥分配比例为6:4;
S4、头季稻收割管理:头季稻于8月上中旬成熟时及时收割,收割时减少重复辗压,收获后及时灌水;
S5、再生季稻的补苗管理:补苗品种选择后,对补苗品种进行前处理后以抛秧形式补苗;
S6、再生季稻的田间管理:补苗后田间保持1-2cm的浅水层,补苗后4天每667m2施尿素7.5公斤,钾肥5公斤;
S7:再生季稻的收割管理:再生季稻于10月中旬成熟时及时收割;
所述水稻产品品种选择具体为:头季水稻选用Y两优911或深两优867,再生季稻选择早籼稻品种,全生育期106±5天;
所述产量结构具体为:
头季稻穗粒结构设计为:有效穗为18.0-20.0万/667m2、总粒数为170-190粒、结实率80%-85%和千粒重为24-26克;
再生季稻穗粒结构设计为:有效穗为20-22万/667m2、总粒数为115-135粒、结实率85%-88%和千粒重为22.5-24克;
再生季稻的水稻管理以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测定结果为依据进行设定;
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测定:分别于再生季稻80%稻穗抽出的齐穗期和抽穗后约20天的蜡熟期,测定冠层顶部和冠层内部距地面5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测定时间为上午10:00,每个处理选取5个点进行测量,测量时探头离地5cm,分别沿横向和纵向各测一次;
所述再生季稻的产量结构以PAR截获率的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设定;
PAR截获率的计算:按公式FIPAR=1-PAR/PARTC计算;其中,FIPAR为离地5cm冠层高度的PAR截获率;PAR为离地5cm冠层的PAR,单位为μmol·m-2·s-1;PARTC为冠层顶部的PAR,单位为μmol·m-2·s-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头季稻的施肥管理具体为:头季稻基肥、蘖肥、穗肥的分配比例分别为50%、3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再生季稻的施肥管理具体为:再生季稻肥料分两次施用,头季稻收割前7天施50%,头季稻收割后4天施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头季稻在达到85%-90%成熟时及时收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再生季稻在达到90%成熟时及时收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能高效利用的再生稻一种一补增产增效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再生季稻的补苗管理具体为:
S501、品种选择:选择全生育期在106±5天的早籼稻品种;
S502、前处理:补苗品种先按消毒、浸种、催芽、塑料软盘育秧方式处理,秧苗3.5-4.5叶时抛补;
S503、方式:以抛秧形式补苗,主要采用人工无序手抛方式或机器抛秧;
S504、时间:在头季稻收割复水后第二天进行补苗,补苗时田间灌浅水层;
S505、密度:采用软盘秧进行抛秧补苗,每667m2补苗0.8万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未经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212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