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件的环保注塑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77200.9 | 申请日: | 2020-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7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毛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润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99/00 | 分类号: | B29D9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兰锋盛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04 | 代理人: | 罗炳锋 |
地址: | 411100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饰件 环保 注塑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件的环保注塑工艺,涉及汽车内饰件生产技术领域,该汽车内饰件的环保注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原料准备、原料烘干、加工原料的制、稳定处理、加压处理、加热注塑成型、脱模去毛边、质检入库,该汽车内饰件的环保注塑工艺通过加有塑料抗氧化剂、塑料融合剂和催化稳定剂能够使得汽车内饰件的塑料部分在高温环境下使用时,也不会释放出有毒物质,更加的绿色环保,能够有效地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健康,使得汽车内饰件的塑料部分可以更加的经久耐用,提高汽车内饰件的使用效率,保证将汽车内饰件的实用性提升至最大化,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向汽车内饰件中添加有塑料香素,能够有效的去除ABS塑料和TPU塑料中的塑料异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内饰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内饰件的环保注塑工艺。
背景技术
汽车内饰系统是汽车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内饰系统的设计工作量占到车造型设计工作量的60%以上,远超过汽车外形,汽车内饰件是车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整车厂通常都由一个庞大的汽车内饰团队,来完成与内饰相关的大量工程工作。
汽车内饰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仪表板系统、副仪表板系统、门内护板系统、顶棚系统、座椅系统、立柱护板系统、其余驾驶室内装件系统、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行李箱内装件系统、发动机舱内装件系统、地毯、安全带、安全气囊、方向盘,以及车内照明、车内声学系统等。
现有的汽车内饰件大部分为塑料件构成的,汽车一般在户外进行使用的时候,夏天高温的环境下,汽车内饰件的塑料上的温度可达50~80摄氏度,在高温下,会汽车内饰件的塑料部分会释放出一定量的甲醛,严重时会影响到驾驶员的生命健康,因此,亟需一种汽车内饰件的环保注塑工艺。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件的环保注塑工艺,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现有的汽车内饰件大部分为塑料件构成的,汽车一般在户外进行使用的时候,夏天高温的环境下,汽车内饰件的塑料上的温度可达50~80摄氏度,在高温下,会汽车内饰件的塑料部分会释放出一定量的甲醛,严重时会影响到驾驶员的生命健康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汽车内饰件的环保注塑工艺,包括以下生产步骤:
S1、原料准备:按照重量份数对原材料进行准备配比,其中ABS塑料40份、TPU塑料40份、塑料抗氧化剂5份、塑料融合剂5份、催化稳定剂8份、塑料香素2份;
S2、原料烘干,将ABS塑料和TPU塑料放置在烘干机内,并对其进行搅拌烘干,搅拌速度为600r/min,烘干温度为110摄氏度,搅拌烘干的时间为8min;
S3、加工原料的制备,将ABS塑料和TPU塑料放置在融化炉中,并对融化炉进行加热融化,加热温度为180摄氏度,待ABS塑料和TPU塑料全部融化为塑料溶液后,向塑料溶液内加入塑料融合剂和催化稳定剂,并对塑料溶液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为2000r/min,搅拌时间为20min,然后对塑料溶液进行冷冻,冷冻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冷冻时间为2h,得到固态塑料;
S4、稳定处理,对固态塑料进行二次加热处理,加热温度为200摄氏度,待固态塑料完全融化为二次塑料溶液后,向二次塑料溶液内加入塑料抗氧化剂和塑料香素,然后对二次塑料溶液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为1500r/min,搅拌时间为10min,搅拌停止后,停止对二次塑料溶液进行加热,并使二次塑料溶液进行自然的降温,待二次塑料溶液降温后可得二次固态塑料;
S5、加压处理,将S4中的二次固态塑料进行加压处理,压强为12MPa,加压时间为10min;
S6、加热注塑成型,将S5中加压后的二次固态塑料进行加热融化,然后将融化后的溶液进行注塑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润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湘潭润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72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