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旧轮胎热解碳循环流化床气流粉碎器的运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68241.1 | 申请日: | 2020-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6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松 |
主分类号: | C10G1/10 | 分类号: | C10G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旧 轮胎 碳循环 流化床 气流 粉碎 运行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废旧轮胎热解碳循环流化床气流粉碎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压缩惰性不凝气喷嘴引射的循环流化床返料器返回的粗热解碳颗粒经混气锥喷射到进口围壳与料仓中的热解碳颗粒混合,混合气流经进口围壳流道的导引均匀分布扑向一级静叶栅,一级静叶栅镶嵌紧固在工作围壳内,一级主动叶轮、一级差动叶轮设计有通流孔供混合气流通流,二级静叶栅、二级主动叶轮、二级差动叶轮工作原理同上,出口围壳内设计有涡轮风扇,将混合气流排向循环流化床返料器;从出口围壳侧支路引出的流化风经流化风室、风帽对粗热解碳颗粒实施分散流化,并持续将粗热解碳颗粒经U型返料弯管输送到混气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废旧轮胎热解碳循环流化床气流粉碎器的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废旧轮胎是常见的固体废弃污染物,人们通过很多途径对其回收利用实现无害化处理,其中通过对废旧轮胎热解制备燃料油、碳黑就是解决方案之一,废旧轮胎热解后的固体产物包括热解碳及废钢丝,进一步需要对热解碳实施保护降温、除铁分离、破碎研磨等工艺方法以制取碳黑。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1711004094.X,专利名称为一种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及气流粉碎方法)公开了一种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及气流粉碎方法,包括粉碎室,所述粉碎室内壁在与所述粉碎室的轴线垂直的水平面上均布有多个水平喷嘴,在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水平喷嘴之间设置有一个倾斜喷嘴,所述倾斜喷嘴与所述水平喷嘴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倾斜喷嘴沿所述粉碎室内壁均布,所述倾斜喷嘴和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水平喷嘴等距设置,所述倾斜喷嘴指向所述粉碎室底部。本发明所提供的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可直接在现有的如背景技术所述的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基础上进行改造制成,这样可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且大大减少了底料的存在,提升了粉碎效率。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流化床气流粉碎机的使用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为CN201820937181.4,专利名称为流化床气流粉碎装置及流化床气流粉碎生产线)公开了流化床气流粉碎装置及流化床气流粉碎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在下部的粉碎筒体(2.1)、设在上部的分级筒体(2.2),所述粉碎筒体(2.1)的侧壁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拉瓦尔喷嘴(2.3),所述分级筒体(2.2)上设有分级轮(2.4)、固定在分级筒体(2.2)一侧的驱动机构、固定在分级筒体(2.2)另一侧的出料筒(2.6),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轴(2.5),所述分级轮(2.4)包括固定端(2.4.1)和自由端(2.4.2),所述固定端(2.4.1)固定在转轴(2.5)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2.4.2)与出料筒(2.6)通过第一迷宫气密封结构实现动密封,所述第一迷宫气密封结构包括设在自由端(2.4.2)的端面上的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凸环(2.4.2.1)、设在出料筒(2.6)上与多个第一凸环(2.4.2.1)一一对应设置且间隙配合以构成迷宫式的气流通道的多个第一环槽(2.6.1),所述出料筒(2.6)内设有第一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一端与第一环槽(2.6.1)底面连通,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另一端与外部气源连通。
现有技术一、二采用拉瓦尔喷嘴对物料以超音速碰撞、摩擦、剪切破碎,然后采用分级器收集成品,由于较大粒径的物料颗粒没有返回破碎,这样的气流破碎方法使得颗粒粒径不能全部合格过筛,而且颗粒粒径分布出现在较大的范围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废旧轮胎热解碳循环流化床气流粉碎器的运行方法,其特征是:
步骤一,采用惰性不凝气吹扫气流粉碎器、循环流化床返料器,启动主动轴按25%、50%、75%、100%设计转速测试一级主动叶轮、一级差动叶轮、二级主动叶轮、二级差动叶轮的动平衡,对应叶轮质量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离心力应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可通过对通流孔大小调整予以实施,动平衡校正完成后将热解碳颗粒注入立管的½高度,关闭混气锥入口通道,从出口围壳侧支路引出的流化风经流化风室、风帽注入,热解碳颗粒料柱形成的料封能够正常工作,气流经循环流化床体、振动式袋滤器正常排出,无气流穿透料封对振动式袋滤器形成干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松,未经杨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82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