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64087.0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38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文弘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凯茵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7/023 | 分类号: | B32B7/023;B32B27/30;B32B27/06;B32B3/22;B32B33/00;B32B27/36;C08J5/18;C08L33/12;C08L33/10;C08K3/4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添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51 | 代理人: | 黎健任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窥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防窥膜包括防窥基膜和透光处理层,所述透光处理层位于防窥基膜的表面上方;所述防窥基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上设有若干个防窥单元和透光单元,所述防窥单元和透光单元依次交替设置形成百叶窗结构;所述透光处理层为含有透明填料粒子的透光膜层。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消除了防窥膜与显示屏贴合后产生的摩尔纹现象、拉丝纹现象,并且透光率提高了3%~10%,使得看到的显示屏清晰度高,并具有更好的防窥效果;制备方法简单,容易实施和控制,方便实现工业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然而,人们通过电子产品的屏幕浏览信息时,由于目前屏幕的可视角较大,浏览的信息很容易被两旁的其他人获取。尤其对于一些机密性的信息,电子设备的使用者更不希望上述信息被他人看到。而现有的屏幕保护膜通常不具有防窥功能,使得屏幕信息的保密性很差。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具有防窥功能的薄膜即防窥膜,其原理是是采用超微细百叶窗光学技术,使幕显示出的内容专供使用者正面看到,可视区域是60~90度,任何人在两侧旁观只能看到漆黑画面。有效保护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使用者可在办公室、旅途中、公共场所及任何环境下随心所欲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然而目前的防窥膜结构如图1a)所示,防窥单元的截面为梯形,如图1b)所示,防窥单元的截面为长方形,如图1c)所示,防窥单元的截面为三角形;可见现有的防窥膜的防窥单元均为直线形边缘,这种防窥膜结构往往会产生如下问题:1)防窥膜结构中具有的直线形边缘结构容易形成周期性条纹,从而在与显示器搭配时容易产生摩尔纹设现象,如图2所示。2)防窥膜结构中的透光单元为长方体时,使产品有严重的拉丝纹现象,影响外观。3)防窥膜结构中的透光单元的截面为梯形时,两侧腰部的界面容易形成全反射,造成光透过率低,影响观看效果,影响了使用者的体验感。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窥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窥膜会产生摩尔纹现象、拉丝纹现象、透光率低造成的屏幕清晰度较差的问题。
对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窥膜,其包括防窥基膜和透光处理层,所述透光处理层位于防窥基膜的表面上方;所述防窥基膜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上设有若干个防窥单元和透光单元,所述防窥单元和透光单元依次交替设置形成百叶窗结构;所述透光处理层为含有透明填料粒子的透光膜层。
采用此技术方案,在防窥基膜的表面设置透光处理层,透光处理层中含有透明填料粒子,透过防窥基膜的光经过透光处理层时,光线遇到透明填料粒子后发生反射、折射等,经过透光处理层的处理后,消除了肉眼可见的摩尔纹现象或拉丝纹现象,并提高了透光率,使得使用者具有更好的体验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窥单元的截面底部为U型或V型,所述透光单元的顶部为倒U型。即所述透光单元的上部相邻的边之间通过圆弧连接;所述防窥单元底部相邻的边之间通过圆弧连接。采用此技术方案,在提高透光率的同时,实现180度防窥的效果,而且大大减小了现有与屏幕粘接边缘形成的白边等现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窥单元或透光单元的侧壁与基材层的垂直面的夹角α满足:5°α≤18°。即所述防窥单元或透光单元的侧壁与基材层的夹角大于或等于72度、且小于85度。采用此技术方案,得到的防窥膜具有更好的180度防窥的效果,而且透光率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相邻的透光单元之间的中心距与透光单元的高度的比例为1:1.71~2.5。采用此技术方案,得到的防窥膜具有更好的180度防窥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相邻的透光单元或防窥单元之间的中心距为38um~75u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凯茵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凯茵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40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