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包扎容器及其制备方法、漏点定位与连通性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62501.4 | 申请日: | 2020-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61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学;黄卢太;霍开子;姜宏伟;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3/04 | 分类号: | B01J3/04;B01J3/03;F17C1/04;F17C13/02;G01M3/3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周玉玲 |
| 地址: | 40003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包扎 容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定位 连通性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多层包扎容器及其制备方法、漏点定位与连通性检测方法,包括内筒、多层层板与上、下封头,各层层板弯曲后依次层叠包扎在内筒外壁上,多层层板中的第一层层板与内筒外壁之间形成密闭的气隙腔;上、下封头中分别设有与气隙腔连通的上、下气道;上气道与下气道中的一个密封连接有气压感应装置,上气道与下气道中的另一个则通过密封件密封,或者上、下气道均密封连接有气压感应装置,从而使得气压感应装置能够感应气隙腔中的气压变化。本发明通过气压变化对内筒泄露进行快速响应;向气隙腔中通入压缩空气,并结合气泡产生位置就能快递定位出内筒的泄露点。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便巧妙,利用形状误差以及表面粗糙的特性就能自然形成气隙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包扎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是用于多层包扎容器的检漏结构与方法。
背景技术
多层包扎式高压容器包括内筒,参考图1所示,内筒1a外逐层包扎层板2a。在现在的制作工艺中,每层的层板都有排气孔3a,层板2a的排气孔的排列没有规律,主要在包扎过程中起排气作用,排除层间空气。排气孔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信号孔的功能(内部的内筒有泄露时可通过层层的排气孔向外传递,而显现出来),但是因为路径长,内部阻力大, 内部有泄露时,常常要很久才会在外边显现出来,没有起到对内部内筒的及时保护,特别是在化工介质中,介质泄露到层板间的缝隙内,发生腐蚀的危险性极大。而且即使发现了内部有泄露,也不能快速检查出内部的泄漏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包扎容器,能够对内筒泄露进行快速响应,还能快速定位出泄露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层包扎容器,包括内筒、多层层板与上、下封头,各层层板弯曲后依次层叠包扎在内筒外壁上,多层层板中的第一层层板与内筒外壁之间形成密闭的气隙腔;所述上、下封头中分别设有与所述气隙腔连通的上、下气道;所述上气道与下气道中的一个密封连接有气压感应装置,上气道与下气道中的另一个则通过密封件密封,或者上、下气道均密封连接有气压感应装置,从而使得气压感应装置能够感应气隙腔中的气压变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层板由若干子层板拼焊而成;在竖直方向上,相邻子层板通过环焊缝连接;在水平方向上,单块子层板的两端通过纵焊缝连接;在所述纵焊缝与环焊缝的交接处嵌入导气块;各子层板与内筒外壁间形成各子气隙腔,相邻上、下子气隙腔通过相应环焊缝上的导气块上的导气槽连通,从而使得各子气隙腔连通形成所述气隙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层板由若干子层板拼焊而成;在竖直方向上,相邻子层板通过环焊缝连接;在水平方向上,相邻子层板通过纵焊缝连接;在所述纵焊缝与环焊缝的交接处嵌入导气块;各子层板与内筒外壁间形成各子气隙腔,相邻上、下子气隙腔通过相应环焊缝上的导气块上的导气槽连通,相邻左、右子气隙腔一并通过所述导气块上的导气槽连通,从而使得各子气隙腔连通形成所述气隙腔。
进一步的,所述导气槽为设置在导气块内表面上的H型槽;所述H型槽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纵焊缝两侧的贯通导气块的竖向凹槽,两个竖向凹槽之间通过横向凹槽连通。
进一步的,相邻上、下子层板的纵焊缝相互错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多层包扎容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子层板预处理:在子层板内表面靠近下边缘处开横向通槽,并在横向通槽两端的下方分别开连通横向通槽与子层板下边缘的竖向沟槽;
各子层板弯曲后包扎在内筒外壁上,由于形状误差以及表面粗糙能够自然形成各子气隙腔;在水平方向上,相邻左、右子层板间密封焊接形成纵焊缝;在纵焊缝下端焊接导气块,并使导气块上的导气槽与所述竖向沟槽连通;子层板弯曲后会在纵焊缝附近形成尖拱,所述尖拱自然与所述横向通槽连通,从而使得子气隙腔中的气体能汇集到尖拱,再依次通过横向通槽与竖向沟槽进入导气块上的导气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25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