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7347.1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60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林林;何翔;胡松启;魏祥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K9/08 | 分类号: | F02K9/08;F02K9/32;F02K9/34;F02K9/40;F02K9/97;F02K9/95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云燕春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压 混合 发动机 | ||
1.一种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包括发动机前端盖(6)、燃烧室壳体(7)、燃烧室绝热层(8)、燃烧室(9)、燃料药柱(10)和后燃烧室及喷管(11),所述发动机前端盖(6)、后燃烧室及喷管(11)分别设置于燃烧室(9)的两端,燃烧室(9)的外周面依次包覆有燃烧室绝热层(8)和燃烧室壳体7;燃料药柱(10)设置于燃烧室(9)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氧化剂贮箱(1)、氧化剂集液腔(13)、氧化剂输送管路(14)和金属软管(16);
所述氧化剂集液腔(13)为设置于后燃烧室及喷管(11)外围的环形腔体,用于容纳液体氧化剂,并通过吸收喷管处的热量将氧化剂集液腔(13)内的液体氧化剂气化;
所述氧化剂贮箱(1)的出口通过流量调节阀(5)与发动机前端盖(6)的入口连接,用于向燃烧室(9)内按需通入氧化剂,进而调节发动机推力;氧化剂贮箱(1)的入口端安装有三通管道(2),三通管道(2)的一个接头通过加注排出阀(3)与快插接头(4)连接,用于向氧化剂贮箱1内加注液体氧化剂,另一个接头依次通过金属软管(16)、氧化剂输送管路(14)与氧化剂集液腔(13)连通;
所述发动机前端盖(6)内设置有点火装置,通过点火装置对发动机进行点火,进而对燃烧室(9)内燃料药柱(10)进行燃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前端盖(6)一端为设置有阶梯通孔的柱状结构,端口处的外周面开有外螺纹,与流量调节阀(5)通过螺纹紧固;发动机前端盖(6)另一端为扩张结构,端口处通过螺钉与燃烧室壳体7固定,并通过密封圈实现发动机前端盖(6)和燃烧室壳体7之间的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装置设置于发动机前端盖(6)的阶梯通孔内,包括铝片(17)、固体推进剂(18)、尖头弹簧(19)、内六方螺母(20);阶梯通孔的小径端为与流量调节阀(5)连接的一端,大径端朝向扩张结构,阶梯通孔内、大径端和小径端之间设置有环状限位凸台;铝片(17)安装于小径端内,并位于环状限位凸台端面上,由流量调节阀(5)拧紧后压紧,用于隔离氧化剂与固体燃料;阶梯通孔的大径端内依次安装有固体推进剂(18)、尖头弹簧(19)、内六方螺母(20),内六方螺母(20)通过螺纹安装于大径端的端口处,将尖头弹簧(19)压置于内六方螺母(20)和固体推进剂(18)之间;点火时,固体推进剂(18)燃烧消耗,使得尖头弹簧(19)复位产生弹力,刺破铝片(17),氧化剂进入燃烧室(9),与燃料药柱(10)发生燃烧反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尖头弹簧(19)的尖部采用偏心式设计,用于为电发火管预留位置;以固体推进剂(18)的内孔和发动机前端盖(6)的阶梯通孔为导向,尖头弹簧(19)的偏心尖头沿其偏心轴产生固定位移,对铝片(17)进行刺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燃烧室及喷管(11)为发动机后燃烧室和喷管一体成型的结构,其一端与所述燃烧室(9)同轴固定密封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喷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剂集液腔(13)是由发动机尾部焊接金属挡板(12)形成的环形腔体,用于贮存液体氧化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剂输送管路(14)上安装有限流孔板(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孔板(15)与氧化剂集液腔(13)之间的氧化剂输送管路(14)分为两条支路;加注时,液体氧化剂由三通管道(2)路经金属软管(16)和氧化剂输送管路(14)进入氧化剂集液腔(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增压固液混合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氧化剂为氧化亚氮N2O,在0℃时,饱和蒸汽压为3.3MPa;在20℃时,饱和蒸气压为5.24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734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目标物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一种驾驶人VR体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