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53269.8 | 申请日: | 2020-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9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 发明(设计)人: | 胡梁斌;徐丹;张苗;李晓波;莫海珍;李红波;黄敏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327;G01N27/4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马贵香 |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离子 探针 纳米 电极 修饰 黄曲霉 毒素 检测 方法 | ||
1.一种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黄曲霉毒素标准溶液与Fe3+溶液混合均匀后,得到含Fe3+探针的标准待测液,利用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对不同浓度的含Fe3+探针的标准待测液进行检测标定,绘制黄曲霉毒素标准曲线;
2)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待测样品溶液与Fe3+溶液混合均匀,制得含Fe3+探针的待测样品溶液;
3)利用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浸入含Fe3+探针的待测样品溶液中进行检测,根据步骤1)所得黄曲霉毒素标准曲线即可得到含Fe3+探针的待测样品溶液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
步骤1)所述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采用三电极体系系统,将玻碳电极经清洁和打磨处理后,放入氯金酸溶液中,以纳米金作为聚合物,通过循环伏安法对玻碳电极进行电聚合纳米金,得到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
所述Fe3+溶液采用水溶性三价铁盐进行配制,所述配制的Fe3+溶液的浓度为5mmol/L;
步骤1)中,所述黄曲霉毒素标准溶液和Fe3+溶液的体积比为1:3;步骤2)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待测样品溶液与Fe3+溶液的体积比为1:3;
所述黄曲霉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B1-赖氨酸和黄曲霉毒素B1-硫醇尿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氯金酸溶液的浓度为5mmol/L,所述氯金酸溶液通过HAuCl4·4H2O和KCl以1:20的摩尔浓度比于水中均匀混合后制得;所述电聚合的聚合电压区间为-0.4~1.2V,扫描速率为50mv/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电聚合的具体操作包括:玻碳电极、铂丝电极、Ag/Ag/Cl电极浸入氯金酸溶液中进行聚合,聚合周期为电流峰值对应的聚合圈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外接于电化学工作站CH-960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待测样品溶液通过如下操作制得: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原始液体样本除去杂质,然后通过免疫亲和柱过滤,得到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待测样品溶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6×10-21mg/mL,达到单分子检测水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铁离子探针-纳米金/玻碳电极修饰电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中,其回收率能够达到92.4%~93.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326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