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大尺寸电子束3d打印的送粉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44006.0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19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翔;卢秉恒;王红宇;凌楷;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12/50 | 分类号: | B22F12/50;B22F12/37;B22F12/41;B33Y30/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郑丽红 |
地址: | 710300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尺寸 电子束 打印 系统 | ||
1.一种用于大尺寸电子束3d打印的送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送粉装置(1)和铺粉装置(2);
所述送粉装置(1)包括送粉壳体(11)、多组粉轮组件(12)和多组驱动组件(13),设定送粉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为X方向,宽度方向为Y方向,高度方向为Z方向;
所述送粉壳体(11)内设置有送粉腔(111),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入粉口(112),且入粉口(112)与送粉腔(111)连通,底部沿X方向设置有多个与送粉腔(111)连通的出粉通道(113),且出粉通道(113)的数量与粉轮组件(12)、驱动组件(13)相同;
所述粉轮组件(12)包括传动轴(121)、送粉轮(122)和两个防侧漏轮(123),所述传动轴(121)设置在出粉通道(113)内,其轴线与Y方向平行;所述送粉轮(122)和防侧漏轮(123)套装在传动轴(121)上,且送粉轮(122)位于两个防侧漏轮(123)之间,所述送粉轮(122)的多个轮槽沿送粉轮(122)的周向均布,所述防侧漏轮(123)的多个环形轮槽沿防侧漏轮(123)的轴向设置,且与送粉轮(122)的轮槽呈90度布置;
所述驱动组件(13)设置在送粉壳体(11)外部,其输出端与传动轴(121)连接,用于驱动传动轴(121)转动;
所述铺粉装置(2)设置在送粉装置(1)的下方,包括落粉盒(21)和刮粉组件(22),所述刮粉组件(22)为多组,均设置在落粉盒(21)底部;
所述落粉盒(21)内设置有沿X方向排布的多个落粉腔(211),所述落粉腔(211)内设置有多个打散板(212),用于将落入落粉腔(211)内的粉末打散;所述落粉盒(21)的顶部设置有与落粉腔(211)连通的多个进粉口(213),且进粉口(213)与送粉壳体(11)的出粉通道(113)一一对应连通,底部设置有与落粉腔(211)连通的多个出粉口(214);
所述刮粉组件(22)包括软刮板(221)、硬刮板(222)和压实板(223),且出粉口(214)、软刮板(221)、硬刮板(222)和压实板(223)沿Y方向依次布置;所述软刮板(221)为梳齿形结构,包括沿X方向设置的多个刮条(2211);所述硬刮板(222)的刮粉端面与软刮板(221)的刮粉端面(2212)在Z方向等高;所述压实板(223)的压粉端面(2231)在Z方向低于硬刮板(222)的刮粉端面;所述出粉通道(113)包括沿Z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1131)、第二通道(1132)和第三通道(1133);所述第一通道(1131)为梯形通道,其大端与送粉腔(111)连通,小端与第二通道(1132)连通,所述第二通道(1132)与XY平面倾斜设置,从XZ平面看,第二通道(1132)的中心线与第一通道(1131)的中心线呈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三通道(1133)的中心线与第一通道(1131)的中心线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大尺寸电子束3d打印的送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轮组件(12)设置在第二通道(1132)内,且送粉轮(122)与第二通道(1132)的间隙大于粉末颗粒的最大尺寸,使得粉末颗粒能够顺利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大尺寸电子束3d打印的送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1132)中心线与第一通道(1131)中心线的角度为100°~16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大尺寸电子束3d打印的送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1131)的小端宽度与送粉轮(122)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三通道(1133)的宽度与送粉轮(122)、两个防侧漏轮(123)的轮槽宽度之和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用于大尺寸电子束3d打印的送粉系统,其特征在于:多组驱动组件(13)交错设置在送粉壳体(11)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13)包括伺服电机(131),所述传动轴(121)通过联轴器(132)与伺服电机(131)的驱动轴连接,且传动轴(121)通过轴承组件设置在送粉壳体(1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400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重复使用密封性好的外科护理绷带
- 下一篇:改性聚氨酯密封胶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