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管道的涂覆装置及其涂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032855.4 | 申请日: | 2020-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5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万玲;曹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禹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5C13/02 | 分类号: | B05C13/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窦贤宇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管道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管道的涂覆装置及其涂覆方法,该一种用于管道的涂覆装置包括与所述工作台固定连接的上料组件,与所述上料组件连接的搬运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的出料组件;基础组件包括与所述工作台连接的传动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上的涂覆装置。通过设置在转动轴上的相邻运输块之间所形成的“凹”型的通槽,进而能够使管道位于该通槽中,完成对管道的运输工作,同时通过调节该扇形运输块的弧度,进而能够调整管道的上料间隙,便于后续运输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了避免管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偏移,进而设有扇形的限位部,避免管道在通槽中因为装置本身的震动,进而导致管道发生弹跳现象,进而保证了上料工作的顺利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涂覆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管道的涂覆装置,涉及管道表面涂覆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进而管道运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管道运输不仅能够完成对物体的运输工作,而且用于运输的管道大都是安装在地面以下,进而避免运输过程中运输管道的损坏,为了避免管道在地面下进行运输时遭到破坏,进而需要对管道的外壁进行涂覆工作,进而提高在管道外壁形成一个保护膜,进而能够起到对圆管的保护工作。
但是现有的涂覆装置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涂覆装置在进行对圆管的上料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上料机构都是将一定数量的管道放置在上料板上,进而在进行上料的过程中管道会堆积在一起,进而容易使得装置完成对多根管道的上料,而装载台的数量时一定的,进而就会导致管道不能够位于装置台上,进而使得不能位于装置台的管道会与装置发生碰撞,进而导致装置的损坏。
因此,如何完成对管道的上料工作,是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用于管道的涂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管道的涂覆装置,包括:
工作台,与所述工作台固定连接的上料组件,与所述上料组件连接的搬运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的出料组件;
基础组件,包括与所述工作台连接的传动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传动装置上的涂覆装置。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料组件包括与所述工作台固定连接的支架,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的运输部,固定安装在所述运输部上的上料电机,设置在所述上料电机输出端的转动轴,与所述运输部固定连接的出料座,与所述出料座连接的装载台,以及设置在所述装载台上的减震片,所述装载台上设有“凹”型的通槽,管道能够运送至装载台上的既定位置,进而完成对装载台的定位工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料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上的多个运输块,以及设置在所述运输部上的限位部,相邻的运输块之间会形成一个“U”型的凹槽,所述限位部和运输块均为扇形结构,管道能够在出料座上开始运动,进而运动的管道能够运动至装载台上,进而完成对管道的运输工作。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搬运组件包括调节机构和搬运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对称安装在所述工作台上的一组支撑板,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多个导管,固定安装在其中一个支撑板上的调节电机,与所述调节电机输出端连接、且位于所述导管上的调节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调节部上的多个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接在导管上、且所述减震弹簧的另一端位于另一个支撑板上,能够改变调节部的位置,进而完成对抓取装置的位置调整工作,保证抓取装置能够顺利将管道抓起。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与所述工作台固定连接的一组支撑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另一个支撑板和调节部上的两个旋转装置,保证涂覆装置能够完成对管道外表面的涂覆工作,进而提高管道的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禹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禹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28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