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u-Fe-Cr-Mg电磁屏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93662.9 | 申请日: | 2020-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1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袁大伟;肖翔鹏;陈辉明;黄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C1/03;C22F1/08;H05K9/00;B23P15/00 |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杨先凯 |
| 地址: | 34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u fe cr mg 电磁 屏蔽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u‑Fe‑Cr‑Mg电磁屏蔽材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5%~15%的Fe,0.01%~0.5%的Cr,0.01%~0.5%的Mg,余量为Cu;还提供了上述Cu‑Fe‑Cr‑Mg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方法;氩气下熔炼避免了元素烧损和氧化;电磁搅拌使得Fe相被破碎,抑制了Fe相的偏析和大颗粒球形Fe相的形成,Fe相分布更加均匀;Mg减少了Fe在铜中的固溶度、气孔和缩孔;Cr溶解于Fe相中提升了Fe相的强度和热稳定性;成品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600~1050MPa,软化温度达到450℃以上,导电率达到55~70%IACS,电磁屏蔽效应达到80~170dB。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铜合金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u-Fe-Cr-Mg电磁屏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Cu-Fe合金是一种典型的亚稳态不混溶合金,它将继承构成其元素Cu的高导电和导热性以及Fe的高强度,电磁特性和耐磨性。因此,Cu-Fe系合金材料具备其他Cu合金材料不同的两点特性:一是吸收电波的功能,二是电磁波屏蔽效果。Cu-Fe合金的特性使其在电磁屏蔽室、5G手机散热板、屏蔽罩,无线充电线路板和手机卡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与其他铜合金相比,Cu-Fe系合金还具备制造成本低、无毒制备、原材料储备丰富等优势。因此,在未来发展中Cu-Fe合金材料将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然而,高铁含量的Cu-Fe合金在熔融状态下易发生液相分离而进入液相不混溶区,且Fe含量越高,越易发生液相分离。因此在凝固过程中,Fe相会发生枝晶偏析,分布不均匀等现象,Cu-Fe合金铸锭也易产生缩孔和气孔。此类缺陷严重制约了Cu-Fe合金后续的加工变形能力。优化铸造方式,改变铸造条件和添加变质剂能显著改善Cu-Fe系合金铸锭质量和Fe相的枝晶偏析行为,对推动Cu-Fe系合金材料的成材和使用具有重大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针对高Fe含量Cu-Fe合金中存在的Fe相枝晶偏析和Cu-Fe合金铸锭缩孔和气孔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通过合金化、结合电磁场条件下铸造改善合金铸锭质量,且结合形变热处理工艺制备Cu-Fe-Cr-Mg电磁屏蔽材料,提升合金综合性能。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Cu-Fe-Cr-Mg电磁屏蔽材料,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5%~15%的Fe,0.01%~0.5%的Cr,0.01%~0.5%的Mg,余量为Cu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一种上述的Cu-Fe-Cr-Mg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依次进行的步骤:
1)配料:按配比配料,原料采用纯铁、Cu-Cr中间合金、纯镁以及纯铜;
2)熔炼:在真空炉内进行熔炼,将配好的纯铜和纯铁放入真空炉内的熔炼坩埚中,将纯镁和Cu-Cr中间合金放到真空炉内的加料托盘上,然后关闭炉盖抽真空,抽真空完成后充入氩气保护,熔炼温度为1400℃~1450℃,保温温度为1330℃~1370℃,保温10min~20min后加入纯镁和Cu-Cr中间合金,然后再保温3min~5min;
3)铸造:在步骤2)中的真空炉内进行铸造,将铸造坩埚套设在电磁感应线圈中,然后开启电磁场控制开关进行电磁搅拌,将熔炼坩埚中的熔液倒入铸造坩埚中,铸造坩埚中的熔液降温冷却且同时被电磁搅拌,冷却凝固后得到成分均匀、无气孔的合金铸锭;
4)均匀化处理:将步骤3)制得的合金铸锭进行均匀化处理,均匀化处理温度为900℃~1000℃,均匀化处理时间为2h~5h,均匀化处理完成后进行铣面;
5)一次轧制:将步骤4)铣面处理完成后得到的产物进行一次轧制,总变形量为75%~85%;
6)一次中间退火:将步骤5)一次轧制完成后得到的产物进行一次中间退火,一次中间退火温度为450℃~550℃,一次中间退火时间为1h~3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未经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36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