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钢筋智能化生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90642.6 | 申请日: | 2020-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07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贾璐;吕憬;曾思智;黄磊;罗凌;王湘吉;王雪飞;胡建民;黄佳敏;漆璐;张琼;刘文博;黄小昌;徐声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17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许莹莹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面 正交 轴向 钢筋 智能化 生成 方法 | ||
本项目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BIM技术对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钢筋智能化生成方法。其步骤主要包括提取承台表面参数,根据不同类型钢筋参数在基座段与伸出段建立初始点阵以及模型线,再将其进行偏移延伸形成钢筋模型线阵列,其中,区别于线性承台类构件,在平面正交多轴向的转角或相交处根据承台形状对不同类型钢筋制定不同的空间布置规则,最终生成钢筋模型。本发明利用计算机编程语句,实现了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内部钢筋的准确定位和自动布置,有效避免了钢筋内部碰撞,解决了现有深化设计中,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构件布置精确度低,布置规则混乱的问题。同时可做为现场施工的技术交底,具有提高其现场加工精度与施工效率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BIM技术,对BIM三维模型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中的多种类型钢筋尺寸与空间位置进行参数化设置,使钢筋实体模型的高精度布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BIM的建模技术是BIM技术应用的基础,正是因为有建模过程才能完成后面的一系列BIM功能。因此BIM建模的效率以及精度一直是现场施工中对应用BIM技术的一个主要要求。例如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软件,可以采用手动地对钢筋一根一根布置,但是操作复杂,且碰撞问题严重。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往往多以T型、L型与十字型承台为代表,广泛分布于地下室基础结构中,具有尺寸多变,钢筋类型众多,钢筋分布密集,转角处或相交处部位钢筋布置规则混乱,不同轴向段钢筋之间互相存在碰撞的特点。目前市面上的其他对于T型、L型与十字型承台代表的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能快速布置的插件布置规则混乱、可调参数较少、部分类型的钢筋缺失、内部箍筋与拉接筋布置内置没有规则、竖直方向的拉接筋没有参数接口、对于承台内部的L型钢筋没有通用布置选项,需要手动一根根绘制,且调整参数困难。同时在操作方面,面对不同尺寸的大量T型、L型与十字型承台,利用Revit系列软件,建模人员无法通过复制已经手工布置的T型、L型与十字型承台钢筋到其他尺寸的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中,全部采用手工建模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且无法达到二维图纸所需要的精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钢筋智能化生成方法,要解决现有BIM技术深化设计过程中,效率低下费时费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步骤一:在已经建立好的结构BIM模型中选中要布置钢筋的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
步骤二:得到承台构件的表面,通过表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与坐标原点筛选出平面正交多轴向承台的上表面,再通过T型、L型、十字型承台侧表面数量与面积的规则特点得到唯一位置的各个侧表面。
步骤三:分别提取步骤二中T型、L型、十字型承台侧表面的长度尺寸,得到承台的各边长度参数。取T型、L型、十字型承台中基座段/短边段与伸出段/长边段的初始偏移表面surfaceC与surfaceF,取两个表面的四个角点为初始偏移点,取两个表面的四边所对应向量为偏移向量参数。
步骤四:分别设置钢筋笼到底部的保护层厚度参数,到顶部的保护层厚度参数,到四周的保护层厚度参数。
步骤五:对不同类型的钢筋进行序号命名以及参数设置,共命名了1至8号钢筋,参数包括:钢筋直径、钢筋排布间距、钢筋根数、钢筋布置位置。并根据钢筋直径参数得到不同类型钢筋模型中心线的距离。
步骤六:分别将步骤三中初始偏移表面surfaceC与surfaceF的四个角点根据步骤五中的钢筋间距与钢筋直径、步骤三中的方向向量、步骤四中的保护层厚度参数,进行在初始偏移表面所在平面上的点位偏移,得到在surfaceC与surfaceF上的每种钢筋类型的初始点阵列与初始模型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未经南昌大学;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06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