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升机主减速器的自适应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1907.6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87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1 |
发明(设计)人: | 郑璐晗;卜泳;杜兆才;陈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C27/12 | 分类号: | B64C27/12;B64C27/5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升机 减速器 自适应 定位 装置 | ||
1.一种直升机主减速器的自适应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器(1)、摆动层(2)、平移层(3)和固定层(4);所述转接器(1)设于所述摆动层(2)上端面且用于连接主减速器(5),所述平移层(3)设于所述摆动层(2)下端面,所述固定层(4)设于所述平移层(3)下端面;
所述摆动层(2)包括摆动层主体(201)、固定立柱(202)、球窝(203)和限位槽(204),多个所述固定立柱(202)设于所述摆动层主体(201)的上端面,所述球窝(203)开设于所述摆动层主体(201)的下端面中心处,所述限位槽(204)开设于所述摆动层主体(201)的外周;
所述平移层(3)包括平移层主体(301)、第一重载万向球(302)、第二重载万向球(303)、摆动缓冲机构(304)、摆动复位机构(305)、平移复位机构(306)和限位挡块(307),所述平移层主体(301)的上端面中心处设有所述第一重载万向球(302),所述平移层主体(301)的下端面沿周向设有多个所述第二重载万向球(303),多个所述摆动缓冲机构(304)、多个所述摆动复位机构(305)均沿所述第一重载万向球(302)的外围周向设置,所述平移复位机构(306)穿设于所述平移层主体(301),所述限位挡块(307)设于所述平移层主体(301)的上端面边缘处,所述限位挡块(307)与所述限位槽(204)相适配,所述球窝(203)与所述第一重载万向球(302)配合用于实现所述摆动层(2)的自由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主减速器的自适应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缓冲机构(304)包括缓冲弹簧(3041)、弹簧导向柱(3042)和摆动行程限位支点(3043),所述弹簧导向柱(3042)套设于所述摆动行程限位支点(3043),所述缓冲弹簧(3041)套设于所述弹簧导向柱(3042),所述弹簧导向柱(3042)用于限制所述缓冲弹簧(3041)的摆动方向,所述摆动行程限位支点(3043)用于限制所述缓冲弹簧(3041)的摆动幅度且所述摆动行程限位支点(3043)的最高点高于所述弹簧导向柱(3042)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主减速器的自适应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复位机构(30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直线气缸(3051)和支撑块(3052),所述第一直线气缸(3051)用于驱动所述支撑块(3052)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一直线气缸(3051)设于所述平移层(3)的下端面,所述支撑块(3052)设于所述平移层(3)的上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升机主减速器的自适应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复位机构(306)包括第二直线气缸(3061)、复位销(3062)和第一衬套(3063),所述第二直线气缸(3061)连接所述复位销(3062),所述第二直线气缸(3061)用于驱动所述复位销(3062)上下移动,所述复位销(3062)包括相互连接的锁止段(30621)和锥形限位段(30622),所述锥形限位段(30622)位于所述锁止段(30621)的下端,所述第一衬套(3063)套设于所述复位销(306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升机主减速器的自适应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气缸(3061)用于驱动所述复位销(3062)处于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锁止段(30621)完全进入所述第一衬套(3063)内孔;所述第二直线气缸(3061)用于驱动所述复位销(3062)处于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锥形限位段(30622)位于所述第一衬套(3063)内孔且所述锁止段(30621)脱离所述第一衬套(306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升机主减速器的自适应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4)包括固定层主体(401)、第二衬套(402)和万向球支撑板(403),所述第二衬套(402)、所述万向球支撑板(403)均设于所述固定层主体(401)的上端面,所述第二衬套(402)与所述复位销(3062)相适配,多个所述万向球支撑板(403)与多个所述第二重载万向球(303)一一对应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重载万向球(3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190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