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0321.8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7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马士龙;包继华;姜雪;郑昆鹏;周生朋;邵学赞;成祥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大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61/50 | 分类号: | H04L61/50;H04L61/5053;H04L12/4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亮 |
地址: | 272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总线 地址 自动检测 装置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配置到节点设备之中;单片机通过脉冲输入检测电路接收第一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的脉冲信号,并对脉冲信号进行处理;单片机通过控制脉冲发生电路产生并向第二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脉冲信号;单片机控制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运行。在总线通讯的时候,不需要操作人员再对所有的节点地址进行配置,当总线接好之后,定位导线通过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动设置自身地址,在节点位置和数量改变后,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动更改自身地址,实现系统中各个节电设备的自动检测以及标识,无需人员干预,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节点总线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兴起,总线通讯广泛应用在工业现场多设备信号采集、多设备联机控制。多节点总线通信得到了长时间发展,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节点数量在不断增加。
目前的总线通讯方式包含MODBUS通讯、CAN通讯等方式。在这些总线通信方式应用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在通讯建立之前,必须要对每个节点设置相应的地址,并且地址不能重复,否则会发生通信冲突问题。
现有的设置地址方式有拨码方式、通过自定义的通讯协议利用单个通讯方式进行配置地址等方式,这些方式普遍存在相同的特点,即需要对每个节点进行单独设置地址。总线的节点数量变化之后,需要更改相应节点的地址,这样对地址的操作比较繁琐,影响使用效率,而且频繁的操作容易引起错误,进而影响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包括: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
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配置到节点设备之中;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包括:单片机、前端接线接口、后端接线接口、脉冲输入检测电路、脉冲发生电路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
前端接线接口、后端接线接口、脉冲输入检测电路、脉冲发生电路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分别与单片机连接;
单片机通过脉冲输入检测电路接收第一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的脉冲信号,并对脉冲信号进行处理;
单片机控制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运行;
单片机通过控制脉冲发生电路产生并向第二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脉冲信号。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还包括:短接帽模块;
短接帽模块与单片机连接;单片机控制短接帽模块的导通或断开,以配置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身的状态标识;
短接帽模块包括:主机使能电路和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
主机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三极管Q7以及电容C8;
电阻R31第一端和电阻R32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2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7基极,三极管Q7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8第一端和电阻R33第一端;电阻R33第二端接电源;
电阻R31第二端、三极管Q7发射极以及电容C8第二端分别接地;
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三极管Q8以及电容C9;
电阻R34第一端和电阻R35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5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8基极,三极管Q8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9第一端和电阻R36第一端;电阻R36第二端接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大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科大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03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