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0321.8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7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马士龙;包继华;姜雪;郑昆鹏;周生朋;邵学赞;成祥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大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61/50 | 分类号: | H04L61/50;H04L61/5053;H04L12/4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亮 |
地址: | 272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总线 地址 自动检测 装置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方法采用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装置包括: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
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配置到节点设备之中;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包括:单片机、前端接线接口、后端接线接口、脉冲输入检测电路、脉冲发生电路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
前端接线接口、后端接线接口、脉冲输入检测电路、脉冲发生电路以及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分别与单片机连接;
单片机通过脉冲输入检测电路接收第一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的脉冲信号,并对脉冲信号进行处理;
单片机通过控制脉冲发生电路产生并向第二预设地址节点设备发送脉冲信号;
单片机控制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运行;
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还包括:短接帽模块;
短接帽模块与单片机连接;单片机控制短接帽模块的导通或断开,以配置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自身的状态标识;
短接帽模块包括:主机使能电路和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
主机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1、电阻R32、电阻R33、三极管Q7以及电容C8;
电阻R31第一端和电阻R32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2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7基极,三极管Q7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8第一端和电阻R33第一端;电阻R33第二端接电源;
电阻R31第二端、三极管Q7发射极以及电容C8第二端分别接地;
最后一个节点使能电路包括: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三极管Q8以及电容C9;
电阻R34第一端和电阻R35第一端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入端;
电阻R35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8基极,三极管Q8集电极分别连接短接帽模块输出端、电容C9第一端和电阻R36第一端;电阻R36第二端接电源;
电阻R34第二端、三极管Q8发射极以及电容C9第二端分别接地;
方法包括:
主机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模块根据短接帽模块确定自身为主机,发出起始脉冲,脉冲传入定位总线;
基于第一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中的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为打开状态;
第一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通过定位总线接收到起始脉冲,第一节点设备在后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无法接收到起始脉冲;
第一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通过脉冲输入检测电路,检测到起始脉冲,并将第一节点设备的地址信息定位为1;
地址定位完以后,将第一节点设备的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闭合,第一节点设备的总线自动地址检测模块的单片机将地址信息发送给脉冲发生电路;
第一节点设备通过脉冲发生电路,将起始脉冲个数加1的脉冲数发送到定位总线中的第二节点设备;
同理第一节点设备的地址判断方法,作为第一节点设备的在后第二节点设备按照上述方式进行配置,以此类推,最后到达最后一个节点设备,最后一个节点设备根据短接帽模块确定自己为最后一个节点,在自身地址判断过程中,发送的脉冲为结束脉冲,所有节点设备的地址定位检测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还包括:
系统的主机节点设备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通过短接帽模块短接端子,检测使能信号确定主机节点设备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
所有不短接的短接帽模块的节点设备为除主机和最后一个节点设备之间的中间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总线地址自动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脉冲输入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1、电容C2、电容C3、三极管Q11以及三极端Q12;
电阻R11第一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电阻R11第二端分别与电容C1第一端和三极管Q11基极连接;三极管Q11集电极通过电阻R12接电源,还通过电阻R15分别连接单片机;
电阻R13第一端连接输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电阻R13第二端分别连接电容C2第一端和三极管Q12基极连接;三极管Q12集电极通过电阻R14接电源以及与电阻R16第一端连接;电阻R16第二端和电容C3第一端分别连接输出开关控制电路;
电容C1第二端、三极管Q11发射极、电容C2第二端、三极管Q12发射极以及电容C3第二端分别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大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科大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032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