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充电装置的壳体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79517.5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2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B.杜邦;T.陈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法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B60L5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许睿峤 |
地址: | 法国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充电 装置 壳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特别是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装置的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组孔口和第二组孔口,其用于接收电连接器的针脚,所述孔口是在连接方向上从壳体的第一接口朝向壳体的第二接口穿过壳体的孔,壳体的第一接口设计为在连接方向上与配合电连接器的壳体配合。壳体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排放装置,其适于排出来自第一组孔口的流体,且壳体包括第二排放装置,其适于排出来自第二组孔口的流体,第一排放装置和第二排放装置彼此隔离,防止来自第一组孔口的流体和来自第二组孔口的流体之间的流体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装置的壳体、这种类型的充电装置、以及包括使用所述壳体的这种类型的充电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的推进完全或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电动机提供。它可以从蓄电装置(例如可充电电池)吸收能量。
这种类型的电动车辆的示例在图1中示出。图1的车辆1包括电入口3,通过该电入口3,车辆2的电池(在图1中不可见)可以通过充电电缆5充电。充电电缆5包括在一端7处的充电嘴部9,其设置有手柄11和用于在连接方向E上连接至电入口3的部分13。充电电缆5的与端部7相对的另一端15连接到充电站17。
存在用于充电连接器的许多标准,这些标准取决于车辆被销售所在的地理区域。例如,已知的是使用组合式充电系统或CCS类型的充电连接器,以便能够使用直流电(DC)对电动车辆快速充电。这种类型的充电连接器可以包括用于直流电(DC)的针脚和用于单相或三相交流电(AC)的针脚。直流(DC)供电意味着电池可以相对快速地充电,由于其输出功率至少为150kW且电压大于400V,因此是有利的。
为了在雨天适应电动车辆的充电,已知的这种类型的充电连接器在其容纳有针脚的腔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作排放孔的排放口,以从充电连接器排水。然而,已经证明,在大雨的情况下,经由排放口排出的水会形成导电路径,从而产生来自高电压直流电或交流电端子的泄漏电流。利用当前已知的充电连接器的设计,已经证明,最短的水分路径会将泄漏电流引向充电嘴部。因此,例如,当用户操纵充电嘴部的手柄时,存在产生闭合回路的风险。用户的风险随着电压高于400V的高电压直流端子处的电功率而增加。
因此,本发明旨在改善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时的电气安全性,特别是对于包括高电压直流针脚的充电连接器,尤其是在大雨的情况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来实现,特别是用于电动车辆的充电装置的电连接器,所述壳体包括用于接收电连接器的第一针脚的第一组孔口和用于接收电连接器的第二针脚的第二组孔口,第二针脚在其端子具有电压,该电压高于第一针脚的端子处的电压,所述孔口是在连接方向上从壳体的第一接口朝向壳体的第二接口穿过壳体的孔,壳体的第一接口设计为在连接方向上与配合电连接器的壳体联接,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第一排放装置,其适于排出来自第一组孔口的流体,且壳体包括第二排放装置,其适于排出来自第二组孔口的流体,第一排放装置和第二排放装置彼此隔离,防止来自第一组孔口的流体和来自第二组孔口的流体之间的流体连通。
因此,取决于流体是来自第一组孔口还是第二组孔口,根据本发明的壳体可以用于选择性地分离流体。由于第一组孔口可以接收连接器的针脚,其功率输出低于第二组孔口的针脚,第一排放装置和第二排放装置可以用于防止具有不同电势的流体之间的流体连通。因此,例如,壳体可以有利地用于在流体意义上隔离可能与高电压直流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流体。
与电连接器的壳体有关的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实施例进一步改善。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排放装置和第二排放装置可以各自包括排出管道,第一排放装置的排出管道可以沿着与第二排放装置的排出管道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设置。
因此,壳体还设计成允许每种流体相对于彼此在不同的方向上排出,这意味着,更加可以防止来自第一组孔口的流体和来自第二组孔口的流体之间的流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法国公司,未经泰科电子法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95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