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强乳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破乳的硝酸盐还原菌的筛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71306.7 | 申请日: | 202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53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江;齐泮晴;吴涛;孙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青岛华慧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7 | 代理人: | 马千会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乳化 三元 复合 出水 硝酸盐 还原 筛选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工业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用于强乳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破乳的硝酸盐还原菌的筛选方法。一种用于强乳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破乳的硝酸盐还原菌的筛选方法,包括:(1)对接种物进行富集培养,并对其产物进行分离、纯化;(2)从分离、纯化的培养物中筛选烷烃降解菌;(3)从得到的烷烃降解菌中进一步筛选具有硝酸盐还原特性的烷烃降解菌;(4)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步骤(3)筛选出的菌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破乳效果。本发明提供了具有烷烃降解、硝酸盐还原和生物破乳功能的微生物菌剂的高效筛选方法;该筛选方法可对油田强乳化的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生物处理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效推动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处理技术的进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用于强乳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生物破乳菌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注水开采的后期。为进一步提升原油采出率,包括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在内的强化采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可将原油采收率提升20%以上。三元复合驱技术已经在我国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多个油田实现工业化应用,但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的运用产出了大量含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胶质颗粒、乳化油、硫酸盐还原菌等的采出水,具有强乳化、易生物酸化的特点。
常规用于水驱和聚合物驱的油水分离方法难以满足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油水分离需求。而目前发展出的包括电絮凝、沉淀吸附、膜过滤、气浮、化学破乳剂等技术存在操作流程复杂、二次污染风险大、经济成本高等缺点。如何实现对强乳化的悬浮小粒径油滴经济、高效、绿色的去除是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的关键。
生物破乳菌剂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乳液破乳功能的活性物质来实现对乳液的破乳,它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破乳效率高的油水分离方法。但目前针对强乳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生物破乳菌的筛选方法还未见报道。
微生物在生产破乳剂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投加氮源,同一种破乳菌也可以利用多种类型的氮源,包括:蛋白胨、氯化铵、硝酸钾、硝酸铵等。然而,目前关于具有高效硝酸盐还原特性的生物破乳菌还鲜有报道。
硝酸盐还原菌通常可以分为异养硝酸盐还原菌和自养硝酸盐还原菌。异养硝酸盐还原菌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硝酸盐经亚硝酸盐、一氧化氮和氧化亚氮,最终生成氮气的过程。微生物可进行其中的几步或者全部。自养硝酸盐还原菌以硫化物等为电子供体,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可将硫化物转化为单质硫或硫酸盐,而硝酸盐则经过经亚硝酸盐、一氧化氮和氧化亚氮,最终生成氮气。这两类硝酸盐还原菌都具有控制油藏或采出水生物酸化的潜力。其中,异养硝酸盐还原菌通过电子供体竞争或者代谢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来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活性。而自养的硝酸盐还原菌可以降解采出水或油藏中的硫化物。同时,自养的硝酸盐还原菌还可以在还原硝酸盐的过程中积累亚硝酸盐,利用亚硝酸盐进一步的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活性。依靠这些作用,硝酸盐还原菌可以用来对油藏或采出水的生物酸化进行强化控制。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中含有大量的乳化油和硫酸盐还原菌,如果利用具有硝酸盐还原能力的破乳菌对强乳化的三元复合驱采出水进行破乳的同时,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采出水中硝酸盐还原菌的物种丰度,进而提升依赖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生物酸化控制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供一种针对强乳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破乳的硝酸盐还原菌高效筛选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强乳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破乳的硝酸盐还原菌筛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4个步骤:
(1)对接种物进行富集培养,并对其产物进行分离、纯化;
(2)从分离、纯化的培养物中筛选烷烃降解菌;
(3)从得到的烷烃降解菌中进一步筛选具有硝酸盐还原特性的烷烃降解菌;
(4)利用多元线性方程预测具有硝酸盐还原特性的烷烃降解菌对强乳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的破乳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13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