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轮机组主油泵齿形联轴器及其改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68221.3 | 申请日: | 202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8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郑德海;郑新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1/033 | 分类号: | F16D1/033;F16N1/00;F16N21/04;B08B3/02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张祥军 |
地址: | 553017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轮 机组 油泵 齿形 联轴器 及其 改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轮机组主油泵齿形联轴器及其改造方法,该联轴器包括外齿轴套、与外齿轴套啮合的内齿套、通过螺栓与内齿套连接的第二轴套,内齿套上设有挡油环,挡油环与外齿轴套之间设有缝隙,第二轴套上开设有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外齿轴套、第二轴套之间的空腔相连通。本发明结构简单,润滑油直接喷至啮合齿上,缩短了润滑油路,提高了润滑效果,延长了齿形联轴器的使用寿命,并且可长期运转。该方法包括:将原有挡油环去除,利用平板重新制作挡油环在原有挡油环的位置与内齿套连接,使新制作挡油环与外齿轴套之间形成缝隙,并将原有油通道、排污孔封堵,在第二轴套的盘面上开设排污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形联轴器。
背景技术
火电厂汽轮机组主油泵采用的齿形联轴器结构如图1所示,该齿 形联轴器包括外齿轴套1a、与外齿轴套1a啮合的内齿套2a,通过螺栓 5a与内齿套2a连接的第二轴套3a,外齿轴套1a上贯穿地设有的油通道 101a,外齿轴套1a上还设有挡油环4a,挡油环4a外圈与内齿套2a接触, 挡油环4a与内齿套2a之间设有污油通道6a,内齿套2a上设有与污油通 道6a连通的排污通道201a。使用时,将润滑油泵的喷油管10a设于油 通道101a的一端,润滑油从油通道101a流入外齿轴套1a与第二轴套3a 中间的空隙后,折向流到外齿轴套1a、内齿套2a的啮合齿上,再经由 污油通道6a、排污通道201a排出。但该齿形联轴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润滑油路过长,导致润滑效果较差,经常出现啮合齿缺陷,使联 轴器的实际使用寿命远远达不到30年的设计寿命,进一步还导致了联 轴器卡涩抱死、推力轴瓦烧毁、机组调速系统摆动的问题,增加了事 故风险。另外,当外齿轴套1a旋转至油通道101a未对准喷油管10a时, 还会导致润滑油飞溅,造成浪费,同时对设备和场地造成污染。
公布号为CN103016556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立式鼓形齿联轴 器润滑结构,该润滑结构包括内齿套、与内齿套啮合的上齿轴和下齿 轴,内齿套中间的圆形凸台上设有溢流孔,溢流孔与上齿轴、下齿轴 的啮合齿缝相连通,内齿套下部还设有环套,下齿轴上还设有外环, 环套和外环密封配合且围成与下齿轴的齿缝相连通的集油腔。该立式 鼓形齿联轴器润滑结构通过内齿套上端收集润滑油对上齿轴的啮合 齿进行润滑,并使润滑油通过溢流孔流出,润滑下齿轴的啮合齿,润 滑油在环套、外环围成的集油腔内堆积,随着油面上升,使上齿轴、 下齿轴的啮合齿均浸泡在润滑油内,使每个齿均得到充分的润滑。该 立式鼓形齿联轴器要求其联接的轴为齿轴,且不能解决端部的润滑油 入口飞溅的问题,另外,该润滑结构不能及时排出污染、变质,的润 滑油,需要定期拆卸更换润滑油,不适于长期运转。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轮机组主油泵齿形联 轴器和一种汽轮机组主油泵齿形联轴器的改造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汽轮机组主油泵齿形联轴器,包括外齿轴套、内齿 套、第二轴套,所述外齿轴套与内齿套啮合,内齿套与第二轴套之间 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内齿套上设有挡油环,挡油环与外齿轴套之间设 有缝隙,所述第二轴套上开设有排污通道,排污通道与外齿轴套、第 二轴套之间的空腔相连通。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时,将喷油管设于挡油环与外齿轴套之间 的缝隙上,润滑油直接喷至外齿轴套与内齿套之间的啮合齿上,明显 缩短了润滑油路,提高了润滑效果,延长了齿形联轴器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还可采用压力供油润滑,润滑油将啮合齿上的杂质喷射出去, 经排污通道及时排出,保持了润滑油的清洁,避免拆卸装置更换润滑 油,使联轴器可长期运转。
所述排污通道与空腔的连通位置位于空腔的外环面。当第二轴套 旋转至排污通道处于下方时,能够及时、彻底地排净油腔内的污油。 进一步地,排污通道的直径为3~4mm。进一步地,排污通道为沿圆周 均布的2~4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未经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82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