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61229.7 | 申请日: | 2020-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3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李隽诗;徐大专;窦瑾;张磊;杨战民;刘华;王婷;吴雨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骞翮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协创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江苏意渊工业大数据平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47/10 | 分类号: | H05B47/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窦贤宇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智能 照明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红外感应模块、光敏感应模块、pwn光亮调节模块、延时触发模块、镇流模块,所述红外感应模块通过红外感应器H1的辐射热效应,感知检测范围内的热辐射使红外接收器U6接收到温度的变化;所述光敏感应模块是利用光敏电阻将光信号转换为输出电信号,根据自然光的亮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所述pwn光亮调节模块中可变电阻RV5串接在电路中进而通过阻值的变化调节输出电压值;所述延时触发模块接收红外感应模块和光敏感应模块的感应导通电压,根据延时智能控制照明时间;所述镇流模块用于启动和限流进而使灯具工作稳定;从而根据自然光以及感应电路控制照明亮度和照明时间,进而降低照明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及软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作为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照明也迅速发展,但它仅仅只是从电气层面来考虑问题,显然有许多需要从建筑层面修正的问题。
现代高层办公大楼中,人为造成照明能源浪费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无论房间有人还是无人,经常是“长明灯”现象。
而传统照明系统中,配有传统镇流器的日光灯100HZ的频率闪动,这种频闪使工作人员头脑发胀、眼睛疲劳,降低了工作效率;照明双控电路,实现双控时用两个单刀双制开关,开关之间连接照明电缆,进行多点控制时开关之间的电缆连线增多,使线路安装变得非常复杂,工程施工难度增大,存在安全隐患;初始照度均设置得较高,这种设计不仅造成建筑物使用期的照度不一致,而且由于照度偏高设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包括: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模块:
用于通过红外感应器H1的辐射热效应来感知检测范围内的温度变换,进而控制电路通断的红外感应模块;
用于将收集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根据自然光的亮度,控制调节热敏电阻RS的阻值,进而改变输出电压的光敏感应模块;
用于对灯具的亮度进行自主调节,进而满足所需照明的亮度的pwn光亮调节模块;
用于接收红外感应模块和光敏感应模块的感应导通电压,从而根据导通电压延时控制照明时间的延时触发模块;
用于对导通的电压进行限流调节,稳定输出电压,降低频闪的镇流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红外感应模块包括电容C1、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2、电容C4、二极管D3、电阻R2、可变电阻RV1、红外感应器H1、红外接收器U6、三极管Q1、二极管D4、三极管Q2、可控二极管U1、二极管D23,其中所述电容C1一端分别与电阻R1、交流电AC220V火线端连接;所述电容C1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正极端、电阻R1另一端、二极管D2负极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正极端分别与交流电AC220V零线、电容C2一端、电容C4负极端、二极管D3正极端、红外接收器U6引脚4、二极管D4负极端、三极管Q2基极端、可控硅U1负极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负极端分别与电容C2另一端、电阻R2一端、三极管Q1发射极端、三极管Q2集电极端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正极端、二极管D3负极端、红外接收器U6引脚5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U6引脚1分别与红外感应器H1一端、可变电阻RV1引脚2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U6引脚2分别与红外感应器H1另一端、可变电阻RV1引脚1和引脚3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U6引脚3与三极管Q1基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集电极端与二极管D4正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发射极端与可控硅U1引脚1连接;所述可控硅U1引脚正极端与二极管D23正极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骞翮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协创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江苏意渊工业大数据平台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骞翮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协创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江苏意渊工业大数据平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12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