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61229.7 | 申请日: | 2020-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3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李隽诗;徐大专;窦瑾;张磊;杨战民;刘华;王婷;吴雨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骞翮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协创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江苏意渊工业大数据平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47/10 | 分类号: | H05B47/10 |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窦贤宇 |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联网 智能 照明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模块:
用于通过红外感应器H1的辐射热效应来感知检测范围内的温度变换,进而控制电路通断的红外感应模块;
用于将收集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根据自然光的亮度,控制调节热敏电阻RS的阻值,进而改变输出电压的光敏感应模块;
用于对灯具的亮度进行自主调节,进而满足所需照明的亮度的pwn光亮调节模块;
用于接收红外感应模块和光敏感应模块的感应导通电压,从而根据导通电压延时控制照明时间的延时触发模块;
用于对导通的电压进行限流调节,稳定输出电压,降低频闪的镇流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应模块包括电容C1、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容C2、电容C4、二极管D3、电阻R2、可变电阻RV1、红外感应器H1、红外接收器U6、三极管Q1、二极管D4、三极管Q2、可控二极管U1、二极管D23,其中所述电容C1一端分别与电阻R1、交流电AC220V火线端连接;所述电容C1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正极端、电阻R1另一端、二极管D2负极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2正极端分别与交流电AC220V零线、电容C2一端、电容C4负极端、二极管D3正极端、红外接收器U6引脚4、二极管D4负极端、三极管Q2基极端、可控硅U1负极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负极端分别与电容C2另一端、电阻R2一端、三极管Q1发射极端、三极管Q2集电极端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正极端、二极管D3负极端、红外接收器U6引脚5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U6引脚1分别与红外感应器H1一端、可变电阻RV1引脚2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U6引脚2分别与红外感应器H1另一端、可变电阻RV1引脚1和引脚3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U6引脚3与三极管Q1基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集电极端与二极管D4正极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发射极端与可控硅U1引脚1连接;所述可控硅U1引脚正极端与二极管D23正极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敏感应模块包括光敏电阻RS、二极管D9、可变电阻RV2、电容C3、电阻R3、可控硅U2、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8、二极管D7、二极管D21、二极管D22,其中所述光敏电阻RS一端分别与可变电阻RV2引脚1和引脚3、电阻R3一端、二极管D9正极端连接;所述光敏电阻RS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3一端、二极管D7正极端、二极管D8正极端、可控硅U2负极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9负极端分别与电容C3另一端、可控硅U2引脚1、可变电阻RV2引脚2连接;所述电阻R3另一端与二极管D5负极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5正极端分别与二极管D8负极端、二极管D21正极端、电容C1一端、电阻R1、交流电AC220V火线端连接;所述可控硅U2正极端与二极管D6负极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正极端分别与二极管D7负极端、二极管D22正极端、二极管D2正极端、交流电AC220V零线、电容C2一端、电容C4负极端、二极管D3正极端、红外接收器U6引脚4、二极管D4负极端、三极管Q2基极端、可控硅U1负极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骞翮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协创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江苏意渊工业大数据平台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骞翮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协创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江苏意渊工业大数据平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122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