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屈强比无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53503.6 | 申请日: | 2020-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3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 发明(设计)人: | 祁旋;裴英豪;施立发;夏雪兰;杜军;占云高;程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8/12 | 分类号: | C21D8/12;C21D6/00;C22C38/02;C22C38/04;C22C38/06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尹婷婷 |
| 地址: | 24304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屈强 取向 硅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屈强比无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钢水连续浇铸成板坯,板坯直装进入加热炉加热;经热轧7道次精轧成热轧板,然后在550~620℃卷取;常化酸洗,常化温度控制在830~880℃之间,常化时间2~5min;冷轧;连续退火,退火温度控制在820~900℃,退火时间240~480s;然后采用两段式冷却;最后涂覆绝缘涂层,并对其进行固化,即可制造得到屈强比在67~73%的高屈强比无取向硅钢;本发明通过合理的主合金元素成分配比情况下,通过连铸、热轧、常化、冷轧和连续退火等工艺优化,在产品磁性能满足变频压缩机电机要求的同时,实现高屈强比无取向电工钢的生产,提升产品的冲片性能,满足变频压缩机电机用冲片性能的电工钢优良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取向硅钢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屈强比无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具体涉及变频压缩机电机领域用磁性能优良且屈强比高的无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工钢主要包括低碳且硅含量低于0.5%的电工钢和硅含量为0.5%~6.5%的硅钢两种,主要用于生产各种旋转电机、变压器、发电机等,是电力、电子、军事工业和交通工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软磁合金材料。
用于生产变频压缩机电机定转子时,一般采用50W800、50W600、35W550、35W440、35W300等牌号,根据压缩机电机要求,选用合适磁性能的无取向电工钢。但用户在电工钢冲片过程中,根据用户冲床模具的特性,对电工钢的冲片性能要求较为严格,如力学性能不匹配,会造成生产定转子铆扣不紧,甚至开裂等风险。造成生产成本升高,效率低下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屈强比无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合理的主合金元素成分配比情况下,通过连铸、热轧、常化、冷轧和连续退火等工艺优化,在产品磁性能满足变频压缩机电机要求的同时,实现高屈强比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提升产品的冲片性能,满足变频压缩机电机用冲片性能的硅钢优良的要求。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屈强比无取向硅钢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钢水连续浇铸成板坯,板坯直装进入加热炉加热,加热炉的温度控制在1050~1300℃,为保证铸坯中心温度达到炉温且保温时间充足,加热保温时间不低于210min;
(2)经热轧7道次精轧成热轧板,低温卷曲可提升成品力学性能,且屈服强度提升幅度较大,可显著提升产品屈强比,因此卷曲温度不易过高,控制在550~620℃,卷取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3)常化酸洗,为提升产品强度,降低产品组织平均晶粒尺寸,应采取低温常化,常化温度控制在830~880℃之间,常化时间2~5min;
(4)冷轧;
(5)连续退火,退火温度控制在820~900℃,退火时间240~480s;连续退火温度对产品磁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较大,退火温度越低,平均晶粒尺寸越小,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越高,但屈服强度增长幅度更大,产品屈强比越高,但产品铁损会升高,综合考虑产品磁性能和屈强比,本发明中控制退火温度为820~900℃,优选为840~890℃;
(6)冷却,采用两段式冷却,第一段高温缓冷段冷却速度应≤5℃/s,优选为3~5℃/s,降低带钢的残余应力,提升产品磁性能;第二段控冷段冷却速率≤16℃/s,优选为12~15℃/s,冷却速率过高会导致带钢残余应力增大,恶化产品磁性能,控冷段冷却速率不易过高;
(7)涂覆绝缘涂层,并对其进行固化,即可制造得到屈强比在67~73%的高屈强比无取向硅钢。
进一步地,所述板坯的厚度为200~260mm,所述热轧板的厚度为2.0~2.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35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