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光学纯L-乳酸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6756.2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9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田锡炜;张一凡;杭海峰;王永红;储炬;夏建业;庄英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113;C12N15/74;C12N15/90;C12R1/225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学 乳酸 工程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光学纯L‑乳酸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包括多个步骤,本发明选取拟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NCBIO01)作为出发菌株,参照其全基因组序列,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方法构建了pNcasA‑△ldhD敲除质粒,无痕敲除D‑乳酸脱氢酶(ldhD)的同时过表达一个L‑乳酸脱氢酶基因(ldhL),得到一株高光学纯L‑乳酸工程菌,使其L‑乳酸光学纯度从原来的95.6%提高到99%以上,并且生产速率达到5.5g/L/h以上,成为潜在的工业L‑乳酸高效生产菌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乳酸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高光学纯L-乳酸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乳酸作为一种多用途的天然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日用化工、制药、纺织、环保和农业等诸多领域。乳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微生物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生产乳酸具有成本低、光学纯度高、操作容易、安全性高以及污染小等优点,因此受到科研人员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通过L-乳酸聚合生成聚L-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无毒害作用等优良性能,能实现在生物圈中循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高分子材料,在工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聚L乳酸的合成需要高光学纯度的L-乳酸作为前体物质,大多数同型乳酸发酵乳酸生产菌株具有较高的乳酸生产能力,但是会伴随着D-乳酸的生成,L-乳酸的光学纯度达不到合成聚乳酸的级别,必须通过下游的分离纯化步骤,加大了生产成本。
目前大部分乳酸生产菌株都是通过自然筛选和人工诱变获得,然而这些乳酸生产菌株在发酵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例如同时存在L-乳酸脱氢酶和D-乳酸脱氢酶,产生L-乳酸和D-乳酸的异构体混合物,或者是异型乳酸发酵,乳酸光学纯度高,但副产物多,导致乳酸获得率低。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飞速发展,基因操作手段也越来越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对乳酸菌的定向基因编辑来获得所需性状的突变株。目前乳酸菌中应用最多的基因编辑方法是基于质粒的同源重组、单链DNA重组、Red/RecET介导的双链DNA重组等,但这些方法都操作复杂、耗时耗力,限制了乳酸菌代谢工程的发展,迫切地需要更高效更简便的方法。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被成功应用到哺乳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极大了促进了功能基因组学及基因疗法的发展。利用该方法可以对目标基因进行点突变、基因敲除及基因插入,并且能精准定位到基因组的目标位置。拟干酪乳杆菌是一株同型乳酸发酵生产L-乳酸的高产菌株,并且在发酵过程中不易受杂菌影响,操作简单,拥有较高的工业应用前景。传统基因编辑方法对拟干酪乳杆菌改造效率低下,其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亦尚未有报道,若能成功开发将极大提高拟干酪乳杆菌基因组编辑效率,从而服务于高性能乳酸菌的遗传改造,并扩展产物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高光学纯L-乳酸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其具有让L-乳酸光学纯度提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光学纯L-乳酸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制备PCR体系50μl,取PCR扩增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鉴定成功后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回收;
步骤2:根据拟干酪乳杆菌ldhD基因序列,在ldhD基因CDS区上游设计sgRNA,通过引物ldhDsg-F/ldhDsg-R PCR扩增得到sgRNA片段,以拟干酪乳杆菌基因组为模板,用引物ldhDup-F/ldhDup-R、ldhDdown-F/ldhDdown-R分别PCR扩增出ldhD上游同源臂和下游同源臂各1000bp,以ldhL-F/ldhL-R引物PCR扩增出L-乳酸脱氢酶基因(ldhL),以pan7-1质粒为模板,以Amp-F/Amp-R引物PCR扩增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片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创新研究院,未经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67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