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30970.7 | 申请日: | 2020-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56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龙;荆学珍;张浩;雒建明;韩静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528 | 分类号: | H01L23/528;H01L23/532;H01L21/7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徐文欣 |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及其 形成 方法 | ||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其中结构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内具有第一导电层,所述基底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顶部;位于所述基底上的第一介质层,且所述第一介质层内具有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顶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开口暴露出的第一导电层上的第一反应层,所述第一反应层的材料具有第一电阻率,且所述第一电阻率在预设范围之内。所述第一反应层有利于降低第二导电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的电阻,从而有利于提高形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 法。
背景技术
金属互连结构是半导体器件中不可或缺的结构,用于实现有源区与有源区 之间的互连、晶体管和晶体管之间的互连、或者不同层金属线之间的互连,完 成信号的传输和控制。因此,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金属互连结构的形成对 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以及半导体制造成本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述金属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为:提供半导体衬底;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 第一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内具有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一 插塞;形成所述第一插塞之后,在所述第一插塞表面和第一介质层表面形成 第二介质层;在所述第二介质层内形成第二开口;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之后, 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形成第二插塞。所述第一插塞和第二插塞构成金属互连结 构。
然而,现有技术形成的金属互连结构的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以提高形 成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基 底,所述基底内具有第一导电层,所述基底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顶部;位 于所述基底上的第一介质层,且所述第一介质层内具有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 层顶部表面的开口;位于所述开口暴露出的第一导电层上的第一反应层,所 述第一反应层的材料具有第一电阻率,且所述第一电阻率在预设范围之内。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应层上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材料 具有第二电阻率,且所述第一电阻率小于所述第二电阻率。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应层和第一导电层之间的第二反应层。
可选的,所述第二反应层的材料具有第三电阻率,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材 料具有第四电阻率,且所述第三电阻率小于所述第四电阻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反应层的材料包括:金属硅化物;所述金属硅化物包 括:硅化钛或者硅化钽。
可选的,所述缓冲层的材料包括:钛或者钽。
可选的,所述第二反应层的材料包括:金属硅化物。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反应层上和开口侧壁表面的阻挡层;位 于所述阻挡层表面的第二导电层,且所述第二导电层填充满所述开口。
可选的,所述阻挡层位于所述缓冲层表面。
可选的,所述阻挡层的材料包括:氮化钛、氮化钽或者氮化钨。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或金属化合物,所述金属包 括:钨、铜、钴、钛、钽或钌,所述金属化合物包括:氮化钛、氮化钽或氮 化钌。
可选的,所述基底包括衬底和位于衬底表面的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导 电层位于所述第二介质层内,且所述第二介质层暴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层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0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涡轮外环连接组件、燃气涡轮发动机以及连接方法
- 下一篇:药物球囊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