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炭黑改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27282.5 | 申请日: | 202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10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香兰;尚志新;田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C08K9/06 | 分类号: | C08K9/06;C08K7/26;C09C1/28;C09C3/04;C09C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毕科锐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7 | 代理人: | 王家毅;景凤娌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炭黑 改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橡胶补强剂的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白炭黑改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硅烷偶联剂预水解、浆料配制、酸性低温吸附、碱性高温接枝、干燥。该白炭黑改性方法在提高硅烷偶联剂利用率和接枝率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白炭黑改性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补强剂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炭黑改性方法。
背景技术
白炭黑属于一种非晶态水合二氧化硅,内部结构中含有部分结晶水,其分子式为SiO2·nH2O,密度介于2.319-2.653g·cm-3,不溶于水,但是能与强碱发生反应。白炭黑原生颗粒大小因生产工艺(沉淀法和气相法)的不同介于10-40nm之间,原生颗粒形成聚集体的典型尺寸在100-200nm。
白炭黑疏松多孔,比表面积较大,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阻燃和绝缘性能优异,在橡塑复合材料、食品、涂料、合成树脂、催化剂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白炭黑因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补强性能优越,全球约70%的白炭黑作为补强填料被用于橡胶工业。
在普通轮胎中每100份胶料中只能填充8-12份普通白炭黑,但高分散白炭黑却能加到40-80份。由此可见,白炭黑在橡胶内的分散性对其补强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白炭黑表面富含极性硅羟基、表面能较高,非常容易团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促其分散。白炭黑改性中常用改性剂包括硅烷偶联剂、醇酯类改性剂、有机酸、有机盐类等。橡胶行业内最常用的是含硫类硅烷偶联剂,如双-(γ-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Si69)、3-辛酰基硫代-1-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XT)、双-(γ-三乙氧基硅丙基)二硫化物(Si75)、MPTS等。
硅烷偶联剂改性白炭黑工艺主要包括湿法改性工艺、干法改性工艺和原位改性工艺。原位改性和干法改性虽然简化了白炭黑改性流程,却存在混合不均匀、改性速度慢、硅烷偶联剂不能充分反应等缺点,而湿法改性也存在硅烷偶联剂利用率低、工艺复杂、反应时间长、包覆率低等问题。
由于白炭黑改性技术的限制,目前国内高分散白炭黑的市场都被进口产品控制。为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白炭黑改性工艺的改进和优化,持续成为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两步湿法改性的白炭黑改性方法。
本发明首先通过控制硅烷偶联剂和水的摩尔比和硅烷偶联剂溶液的pH值,可精确控制硅烷偶联剂的水解程度,提高硅烷偶联剂反应活性,然后通过低温酸性吸附过程将硅烷偶联剂尽量在单体状态下“固定”在白炭黑表面上,从而避免硅烷偶联剂缩聚,提高硅烷偶联剂利用率,最后通过碱性高温接枝过程,完成硅烷偶联剂在白炭黑表面的接枝。本发明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的方法相比,在提高硅烷偶联剂利用率和接枝率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白炭黑改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白炭黑改性方法的生产流程图;
图2a、图2b和图2c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3中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的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3a、图3b和图3c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3中的硅烷偶联剂水解液的29Si-NMR谱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3中的硅烷偶联剂在白炭黑表面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4中的硅烷偶联剂在白炭黑表面的接枝量随时间的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72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