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身模态测试的激振器升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21459.0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6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杨洋;张旭;徐露;刘杰;杨保峰;何森东;石谢达;黄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常州信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2 | 代理人: | 于桂贤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身 测试 激振器 升降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车身模态测试的激振器升降装置,包括上盖板、底板、支撑机构、传动机构以及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支撑机构传动连接,所述支撑机构支撑在上盖板和底板之间,且支撑机构能够使上盖板相对底板上下移动。通过可以升降的上盖板调整激振器的高度,从而能够让激励点准确定位,并且使得激振器与激励点接触充分,保证激励充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NVH测试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模态测试的激振器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优化汽车车身模态试验方法,得到精确的汽车车身模态参数,开展对比试验研究,经过大量模态试验数据的对比,结合LMS Test Lab,研究模态试验三要素的选用原则,即测点布置、边界约束和激励形式的选取方式。由于试验时,车身是被龙门架抬起来的,激励点距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而这个距离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就需要一种可升降的试验台来固定激振器,能够让激励点准确定位,并且使得激振器与激励点接触充分,保证激励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车身模态测试的激振器升降装置,用来弥补激振器距离激励点不固定的问题。能够使激励点准确定位,并且使得激振器与激励点接触充分,保证激励充分。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要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车身模态测试的激振器升降装置,包括上盖板、底板、支撑机构、传动机构以及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设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支撑机构传动连接,所述支撑机构支撑在上盖板和底板之间,且支撑机构能够使上盖板相对底板上下移动。通过可以升降的上盖板调整激振器的高度,从而能够让激励点准确定位,并且使得激振器与激励点接触充分,保证激励充分。
进一步,为了实现上盖板的上下运动,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至少两个螺纹滚动轴承,且螺纹滚动轴承均衡的支撑在上盖板和底板之间,螺纹滚动轴承能够带动上盖板相对底板上下运动。支撑柱采用螺纹滚动轴承,既可以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上盖板的上下运动。
具体的,所述螺纹滚动轴承包括轴承部和转轴部,所述转轴部下端与轴承内圈固定连接,上端向上延伸且外壁设有螺纹,所述轴承部固定在底板上,所述转轴部的上端与上盖板螺纹连接,且上盖板和底板之间的转轴部上还设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转轴部同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为了保证上盖板上下移动时的平稳性,还包括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立柱和导向套筒,所述导向套筒固定在所述上盖板上,导向套筒可以固定在上盖板的上端面,也可以固定在下端面,所述导向立柱底部固定在底板上,上端向上延伸贯穿导向套筒和上盖板,且与导向套筒间间隙配合,并且在导向套筒和导向立柱之间填充润滑剂,导向机构主要是限制上盖板的自由度,对上盖板在上下运动过程中起到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为了实现扭矩的传动,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蜗轮、蜗杆、蜗轮输出轴、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蜗杆通过两端的蜗杆支架支撑在底板上,且一端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蜗轮输出轴底部固定在底板上,蜗轮同轴设置在蜗轮输出轴上且与蜗杆啮合,蜗轮蜗杆配合把竖直面内的旋转转化为水平面内的旋转;所述蜗轮输出轴上端还设有位置和数量与支撑机构匹配的主动齿轮,所述支撑机构上设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配合使上盖板相对底板上下运动。
进一步,为了匹配实际的安装空间,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一齿轮副和第二齿轮副,所述第一齿轮副的输入端与电机的转轴连接,输出端通过转轴与第二齿轮副的输入端传动连接,第二齿轮副的输出端连接在蜗杆的一端。通过齿轮副实现电机到蜗轮蜗杆的扭矩传递。
进一步,为了满足大空间、大距离的扭矩传递时,不能单纯的增加齿轮的外径,因此,为了实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传动,还包括惰轮,所述惰轮通过惰轮转轴转动支撑在底板上,且惰轮两侧分别与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惰轮的数量与支撑机构中螺纹滚动轴承数量一样,每一个螺纹滚动轴承都需要一个惰轮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14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井下作业液力在线清洗装置
- 下一篇:一种含氧1,7-二炔及其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