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减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10528.8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6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姜军;苏家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县成州锅炉厂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B60G13/04 |
代理公司: | 苏州衡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9 | 代理人: | 王睿 |
地址: | 742500 甘肃省陇***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减震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应用于汽车减震技术领域的一种车辆减震装置,其结构包括安装于车轴外壳与底盘架之间的减震器,底盘架与车轴外壳销轴相连形成连接支点,减震器包括分设于连接支点两侧的外减震器和内减震器,外减震器设置于连接支点的外侧,内减震器为双向扭力弹簧。该减震装置利用外减震器和内减震器配合装配,使其在连接支点上共同产生相互作用的力,并利用该连接支点形成作用力平衡中心轴,进而将轮胎颠簸产生的震动作用力实现配合减弱、消除,进一步将因路面不平产生的凸\凹支撑路面对运行车辆产生的颠簸作用进行抵消,有效提高了车辆自身减震性能,保证了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双向作用筒式减震器。减震器是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易损配件,其工作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其它机件的寿命。现代汽车减震器主要有液压和气压两种,其中液压应用较为普遍,且通常配合对应的螺旋弹簧进行使用,而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减震器总成利用流体把弹簧的弹性能量转换成热能使车辆运动收敛最合理化,从而消除路面带来的震动提高行驶稳定性,给驾驶者舒适感和稳定感。如实用新型专利CN201720607644.6公开了一种汽车减震器主托架,包括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顶端焊接有上限位块,所述上限位块的顶端焊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开设有通孔,且穿过通孔焊接有第一吊耳,所述液压杆外套接有缓冲圈,所述液压杆的外侧套有弹簧,所述弹簧靠近液压杆的一侧焊接有滑块,所述弹簧的一端焊接在缓冲圈的底端一侧,所述液压杆的外壁上开设有相对的卡槽,所述滑块远离弹簧的一端镶嵌在卡槽,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有下限位块,所述下限位块的顶端和液压杆的底端焊接,且弹簧和液压杆之间留有间隙,在保证减震效果的同时对减震装置使用寿命也提供了保障。但是常规减震操作仅是通过减震器实现单向缓冲,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减震余力,从而导致减震效果较差,出现大坑洼小震动、大坑洼大颠簸的情况,进而降低了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提升减震性能的车辆减震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辆减震装置,包括安装于车轴外壳与底盘架之间的减震器,所述底盘架与车轴外壳销轴相连形成连接支点,所述减震器包括分设于连接支点两侧的外减震器和内减震器,所述外减震器设置于连接支点的外侧,所述外减震器包括朝向车轴外壳的推力弹簧,所述内减震器为双向扭力弹簧,所述双向扭力弹簧包括连接端、固定端和弹簧部,所述固定端连接于底盘架,所述连接端安装于车轴外壳的一端。
进一步的是,所述内减震器为以车轴外壳为轴线的对称设置,所述弹簧部与连接支点轴线平行。
进一步的是,所述弹簧部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弹簧部同轴设置,所述连接端由弹簧部相邻端部连接成型,所述固定端为弹簧端部另一端部连接成型。
进一步的是,所述连接端和固定端分别外凸延伸至弹簧部的一侧,所述连接端和固定端为呈角度的同侧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减震装置采用外减震器和内减震器相配合的减震模式,使其在连接支点上共同产生相互作用的力,并进一步利用该连接支点形成作用力平衡中心轴,使得外减震器和内减震器通过往复作用力的吸收、释放达到平衡操作,进而将轮胎颠簸产生的震动作用力相互配合减弱、消除,进一步将因路面不平产生的凸\凹支撑路面对运行车辆产生的颠簸作用进行抵消,使车体因此原因所产生的上下波动幅度减弱甚至消除,有效提高了车辆自身减震性能,保证了乘坐舒适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县成州锅炉厂,未经成县成州锅炉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05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