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读式粉尘浓度测量仪的在线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80603.0 | 申请日: | 2020-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4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 发明(设计)人: | 朱永宾;邵国新;顾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亿利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方中 |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读 粉尘 浓度 测量仪 在线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的直读式粉尘浓度测量仪的在线检测方法,步骤如下:1)、启动抽气泵,待检测区域的气体自采样头吸入进气接头,并在扁平进气管的气腔整流和导向下,气体保持与气腔相同的厚度,流向检测区,并自出气接头的出气管抽出;2)、开启光束发射器,自光束导出管射出的光束横穿自检测区流过的气体,当气体中存在颗粒时,光束机会产生折射或反射,此时,由上部的光束接收器接收到光束的信息后,即可读取检测气体中颗粒的含量或浓度,同时,自光束导出管射出且未照射在颗粒上的光束直接射向光路通道,并由阶梯状分体通道逐级对所述光路塞头所反射或折射的光束进行吸收,以避免所述光路塞头所反射或折射的光束对所述光束导出管射出的光束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粉尘浓度测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读式粉尘浓度测量仪的在线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粉尘的危害性较大,长期吸入高浓度粉尘所引起的尘肺是最常见的职业病;粉尘中含有的铅,镉,砷,锰等毒性元素,在呼吸道溶解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中毒;毛尘、棉尘等轻质粉尘,在被吸入呼吸道时,易附着于鼻腔,气管,支气管的粘膜,长期局部刺激作用和继续感染引起慢性炎症。此外,粉尘还会造成眼疾,皮肤病等,粉尘还具有致癌作用,特别是肺癌。同时,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粉尘的行业例如煤矿,水泥,面粉加工企业,医药化工行业等,还存在空气中粉尘浓度趋于饱和,在遇静电或明火情况下发生爆炸的安全隐患。因此,无论是从生产安全角度考虑,还是从保护职工身体健康角度考虑,都需要对工作场所进行粉尘检测。
目前,市场上也出现很多种直读式粉尘浓度测量仪,其涉及的在线检测装置主要包括检测盒、光路系统、进出气系统、以及检测系统,其中检测盒的中部形成检测区,光路系统对应设置在检测区的相对两侧,进出去系统也对应设置在检测区的相对两侧, 检测系统位于检测区的上方。
然而,现有的光束发射器都是通过光路接头连接在检测盒上,其中光路接头与检测盒可拆卸连接,同时光路接头与检测盒中检测气体流向垂直设置,而且光路接头的出光束端面是垂直检测盒底面的平面,光束自出光束端面射出并直射至检测气体上。
显然,上述的光路接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由于光束自出光束端面射出时,难免会有一些光束会在端面向光束接收器的折射,这样一来, 折射光束和被粉尘颗粒折射或反射均被光束接收器接收,因此,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再加上,现有的光束发射器都是通过光路接头连接在检测盒上,同时在检测盒相对侧对应设有一个光路塞头,以防止外界光线射入,造成光束干扰,然而,普通的塞头,由于存在一定的光路反射或折射,无法完全吸收自光束发射器射出的光线,这样一来,还会存在一定的干扰概率,进而影响检测的准确度。
与此同时,在检测中所采用的进出气系统基本包括采样头、抽气泵、以及分别设置在检测盒进出气通道上的进气接头和出气接头,其中进气接头与采样头连通,出气接头与抽气泵连通,因此,在抽气泵的工作下,气体自采样头进入检测盒进出气通道,进行光束照射检测。虽然,这种进气模式,可实施检测,但是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很大的影响,其主要因素体现如下:
1)、通过检测区的气流混乱,很容易出现颗粒与颗粒之间的遮挡(气流比较厚),比如说,光束照射至其中一个颗粒后,位于该颗粒右侧的颗粒就可能被遮挡,这样就会造成检测遗漏;
2)、光束的射出与气流流向的角度也很重要,一旦角度不对,所形成向光束接收器折射或反射的光束无法被光束接收器接收,造成光束接收遗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直读式粉尘浓度测量仪的在线检测方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亿利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亿利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06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