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74979.0 | 申请日: | 2020-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2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梦刚;鲍洪志;张洪宝;杨顺辉;张华卫;闫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3/06 | 分类号: | G01N3/06;G01N29/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郭韫 |
| 地址: | 1000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人造 岩心 岩石 静态 力学 参数 转换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及系统,属于石油工程领域。该方法包括:(1)加工一系列人造岩心;(2)获得所有人造岩心的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动态岩石力学参数;(3)利用步骤(2)获得的所有人造岩心的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动态岩石力学参数进行回归拟合得到多个不同的函数及其相关系数;(4)确定岩石动静态弹性模量的转换模型和岩石动静态泊松比的转换模型。利用本发明节省了现场储层岩心,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得到的转换模型简洁精练,需测试的岩石力学参数少,节省了不必要的测试支出,且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石油工程领域中,对岩石变形特征的认识是应用正确的数学表达式去描述岩石的变形情况的基础,其对于工程应用相当重要,尽管目前关于岩石动、静态弹性参数的观测结果及岩石力学与岩石物理学的相关理论比较多,在储层岩石的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测试中,由于天然岩石的非均质性强,动态参数和静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不稳定,不利于研究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对动态和静态参数的影响。相反,人造岩心的均质性较好,但关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
中国专利公开文献CN201611073545.0公开了一种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矫正方法及装置,其包括单片机控制器和岩石动静态参数采集器,单片机控制器分别与岩石动静态参数采集器、数据处理器、RAM存储器、ROM存储器和无线射频收发器电性连接,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模拟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岩石动静态参数采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应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孔隙压力传感器和流体饱和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无线射频收发器通过GPRS网络与外部设备连接,岩石参数采集器的输入端分别与岩石成分分析器、岩石结构分析器、岩石构造分析器和岩石孔隙度分析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中国专利公开文献CN201310156664.2公开了一种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同步测量方法及装置,其包括:采用静态测量方法获得静态岩石力学参数,采用动态测量方法获得动态岩石力学参数;所述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和动态岩石力学参数经同步测量获得;依据所述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和动态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岩石力学参数的动静差异比;依据所述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和动态岩石力学参数,以及,岩石力学参数的动静差异比进行油气藏岩体力学地下原位模型的恢复。但是上述第一个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使用的测试仪器设备多,成本高,第二个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需要进行原位测试,不方便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及系统,对人造岩心的岩石动态与静态弹性模量参数,以及对动态泊松比与静态泊松比之间的内部联系进行了转换,提高岩石动静态弹性模量、泊松比之间转换的准确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深入认识矿物组成和孔隙特征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加工一系列人造岩心;
(2)获得所有人造岩心的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动态岩石力学参数;
(3)利用步骤(2)获得的所有人造岩心的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动态岩石力学参数进行回归拟合得到多个不同的函数及其相关系数;
(4)确定岩石动静态弹性模量的转换模型和岩石动静态泊松比的转换模型。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1)的操作包括:
根据井中不同深度的岩石参数加工出一系列人造岩心;
每个岩心对应该井中的一个深度段。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2)的操作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49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