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74979.0 | 申请日: | 2020-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2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李梦刚;鲍洪志;张洪宝;杨顺辉;张华卫;闫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3/06 | 分类号: | G01N3/06;G01N29/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郭韫 |
| 地址: | 1000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人造 岩心 岩石 静态 力学 参数 转换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加工一系列人造岩心;
(2)获得所有人造岩心的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动态岩石力学参数;
(3)利用步骤(2)获得的所有人造岩心的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动态岩石力学参数进行回归拟合得到多个不同的函数及其相关系数;
(4)确定岩石动静态弹性模量的转换模型和岩石动静态泊松比的转换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操作包括:
根据井中不同深度的岩石参数加工出一系列人造岩心;
每个岩心对应该井中的一个深度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操作包括:
利用三轴强度实验装置依次对各个人造岩心进行实验,获得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动态岩石力学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获得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的操作包括:
利用三轴强度实验装置对每个人造岩心进行试验,得到应力-应变曲线;
所述应力-应变曲线的直线段的斜率即为静态弹性模量;
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即为静态泊松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获得动态岩石力学参数的操作包括:
利用连接在三轴强度实验装置上的声波探头测得声波在人造岩心内传播的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
然后根据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利用岩石动态力学参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动弹性模量、动泊松比;
所述岩石动态力学参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d为岩石的动态弹性模量,MPa;μd为岩石的动态泊松比;ρ为岩石的密度,g/cm3;vP为岩石的纵波波速,km/s;vS为岩石的横波波速,km/s。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操作包括:
利用不同的函数分别对步骤(2)得到的动态弹性模量、静态弹性模量进行回归拟合,得到岩石动静态弹性模量的多个函数和每个函数的相关系数;
利用不同的函数分别对步骤(2)得到的动态泊松比、静态泊松比进行回归拟合,得到岩石动静态泊松比的多个函数和每个函数的相关系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的操作包括:
找到步骤(3)得到的岩石动静态弹性模量的多个函数中相关系数最大的函数,将该函数作为岩石动静态弹性模量的转换模型;
找到步骤(3)得到的岩石动静态泊松比的多个函数中相关系数最大的函数,将该函数作为岩石动静态泊松比的转换模型。
8.一种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人造岩心加工单元,用于加工一系列人造岩心;
参数获取单元,与人造岩心加工单元连接,用于获得所有人造岩心的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动态岩石力学参数;
函数获取单元,与所述参数获取单元连接,利用参数获取单元获得的所有人造岩心的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动态岩石力学参数进行回归拟合得到多个不同的函数及其相关系数;
转换模型获取单元,与所述函数获取单元连接,用于确定岩石动静态弹性模量的转换模型和岩石动静态泊松比的转换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人造岩心的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造岩心加工单元根据井中不同深度的岩石参数加工出一系列人造岩心;每个岩心对应该井中的一个深度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497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