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LED发光装置及其直下式背光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69080.X | 申请日: | 202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5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李秀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东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彰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6 | 代理人: | 马传奇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led 发光 装置 及其 直下式 背光 模组 | ||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新型LED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1、LED发光芯片2、DBR层3、胶层4,所述LED发光芯片2位于基板1的上表面,LED发光芯片2的上表面设置有DBR层3,胶层4将LED发光芯片2封装,LED发光芯片2的上表面和侧面填充着胶层4,基板1从上到下包括:透明层11、线路层12,透明层11为透明的,线路层12具有反射光线的功能。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从下到上包括:背板6、扩散板7、其他光学膜片8,在背板6朝向扩散板7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所述新型LED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LED发光装置及其直下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电视机或电脑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而侧入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最大区别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相比于侧入式背光模组不需要设置导光板,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同时,直下式背光模组采用LED背光源做成密集的点阵,放置在屏幕的背后,直接照射屏幕,再经过光学膜片匀光后形成均匀发光的面光源,画质清晰、画面效果好,因此直下式背光模组得到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从下到上包括:背板、LED背光源、扩散板、其他光学膜片,其中,LED背光源由多个LED发光装置均匀分布排列组成,由于直下式背光模组采用的是LED背光源发出的光直接照射屏幕,即光线经过直射散射,因此需要的混光高度比较高,导致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大于侧入式背光模组,在实现纤薄化方面一直比较困难。
但是,目前市场上消费者普遍青睐外观纤薄、画质清晰的显示装置,因此对直下式背光模组各方一直在试图改进,追求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薄型化。例如,1.背板采用元器件避位结构,背板的部分位置为凸起的结构;2.将元器件的分布位置进行调整,较少元器件对直下式背光模组厚度的占用;3.增加透镜折射和散射后的发光角度,增大光斑,从而减少混光高度。但是现有技术的这些方式,对实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薄型化方面,都只能起到微弱的效果。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能够从根本上减少LED背光源需要的混光高度,颠覆传统的LED发光装置的设计,真正的、极大的减少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实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纤薄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LED发光装置及其直下式背光模组,颠覆传统的LED发光装置的设计,从根本上减少LED发光装置需要的混光高度,真正的、极大的减少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从而实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纤薄化。
本申请人经过长期广泛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筛选和测试,首次发现,颠覆传统的LED发光装置向上发光的设计,并配合改变基板的设计,使得本申请的LED发光装置与传统的LED发光装置在结构上完全不同,本申请的LED发光装置比传统的LED发光装置需要的混光高度减少了50%以上。
具体的,本申请的LED发光装置采用向下发光的设计,LED发光芯片向下发光,即LED发光芯片向基板发光,基板包括底面具有反射功能的透明层,光线穿过透明层再被具有反射功能的底面反射,光线再次穿过透明层,然后穿过胶层,再到达扩散板。光线经过了两倍透明层厚度的光程,因此混光高度可以减少两倍透明层的厚度,混光高度减少了50%以上,从而真正实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纤薄化。在此基础上,本申请人完成了本申请。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新型LED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1、LED发光芯片2、DBR层3、胶层4,所述LED发光芯片2位于基板1的上表面,LED发光芯片2的上表面设置有DBR层3,胶层4将LED发光芯片2封装,LED发光芯片2的上表面和侧面填充着胶层4,基板1从上到下包括:透明层11、线路层12,透明层11为透明的,线路层12具有反射光线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东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东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690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并列式预应力钢丝缠绕工艺
- 下一篇: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