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健康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2664.8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8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杨祖煌;沈骏;李瑞翩;裴双红;咸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40/08 | 分类号: | B60W40/08;B60W50/14;A61B5/00;A61B5/01;A61B5/0205;A61B5/021;A61B5/024;A61B5/08;A61B5/145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查薇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健康 监测 方法 装置 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健康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传感器信号和驾驶人员的人体生理信号;对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和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进行数据融合;根据融合后的数据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异常及出现的异常类型;如果出现异常则根据所述异常类型确定对应的健康监测措施,并执行所述健康监测措施。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用以解决现有的智能驾驶技术,在车辆健康监测上还存在不完善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提高驾驶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健康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驾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驾驶方案应用在车辆产品上。目前的智能驾驶主要是在车辆四周设置传感器去感应周边环境和周边车辆,来实现避险和舒适驾驶。
然而,车辆的安全影响因素第方方面面的,要充分保障驾驶安全,仅从车辆四周环境去考量是不够的。
可见,现有的智能驾驶技术,在车辆健康监测上还需要更完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车辆健康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健康监测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传感器信号和驾驶人员的人体生理信号;
对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和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进行数据融合;
根据融合后的数据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异常及出现的异常类型;
如果出现异常则根据所述异常类型确定对应的健康监测措施,并执行所述健康监测措施。
可选的,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人体体温、呼吸频率、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可选的,所述车辆传感信号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方向盘的受力信号、汽车座椅的受力信号、方向盘的转动角度信号、油门的踩踏深度信号、刹车的踩踏深度信号和踏板力度信号。
可选的,所述对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和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进行数据融合,包括:对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和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进行卡尔曼滤波处理;对进行卡尔曼滤波处理后的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和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进行时间轴对齐和格式统一化处理。
可选的,所述根据融合后的数据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异常及出现的异常类型,包括:对比融合后的数据与预设数据范围,如果所述融合后的数据超出所述预设数据范围则判断驾驶员出现异常;其中,所述预设数据范围根据所述驾驶人员对应的个人化生理数据库中存储的历史生理信号确定。
可选的,所述异常类型包括:融合后的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正常,融合后的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异常;或者,融合后的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异常,且融合后的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异常。
可选的,所述如果出现异常则根据所述异常类型确定对应的健康监测措施,并执行所述健康监测措施,包括:如果出现异常,且所述异常类型为融合后的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正常,融合后的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异常,则进行告警;如果出现异常,且所述异常类型为融合后的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异常,且融合后的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异常,则通知智能驾驶系统执行接管功能以接管所述车辆的驾驶。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健康监测装置,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车辆传感器信号和驾驶人员的人体生理信号;
数据融合模块,用于对所述人体生理信号和所述车辆传感器信号进行数据融合;
异常判断模块,用于根据融合后的数据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异常及出现的异常类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26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用于江豚的可穿戴载具
- 下一篇:一种返封式耐酸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