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智能位移计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42208.3 | 申请日: | 2020-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07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程翔;马刚;常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B21/02 | 分类号: | G01B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张换君 |
| 地址: | 43007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智能 位移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柔性智能位移计,包括收纳盘和位移计主体,所述收纳盘的内侧盘绕有位移计主体,所述位移计主体包括刚性硬管和柔性软管,且刚性硬管和柔性软管均等长设有多组,每两组所述刚性硬管之间均连接有柔性软管,且柔性软管的两端通过连接套和刚性硬管连接,每组所述刚性硬管的中间位置处均安装有MEMS位移传感器;本发明采用“刚柔相济”的思路,同时为了为适应被测对象较大的变形,核心部件的设计采用多段刚性硬管和柔性软管来组成,两个刚性硬管之间通过柔性软管连接,每个MEMS位移传感器安装在刚性硬管的中间位置,多个MEMS位移传感器并行连接,可根据需要任意弯折,以适应特殊场景的监测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位移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智能位移计。
背景技术
大型堆石坝的水平位移和沉降都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传统的水平位移采用是测斜管配套活动测斜仪进行监测,测量角度和距离从而换算成水平位移,这种方式在坝体高度不高时非常适用,也是规范中推荐使用的方法,但是坝高超过300m时,人工拉测斜仪电缆时间较长造成测量时间较长,且人为容易操作失误导致测斜仪探头滑落,当发生较大变形时,测斜管容易折断导致探头无法继续完成测量任务;
传统的沉降监测采用的传感器是电磁沉降环,和人工观测的测斜仪类似,当心墙高度超过300m,人工测量时间较长,误差较大且有仪器滑落的危险,还有研究者采用分布式光纤来监测垂直位移,通过监测内部应力的分布来换算成位移量,这种方法依赖于光纤的保护,当变形较大时,光纤容易折断导致传感器失效,同时,该方法是通过监测应力,不是直接测量位移量,测量成果不太直观,在数据转换成位移量时出现误差较大无法和位移测量结果匹配,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柔性智能位移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柔性智能位移计,该柔性智能位移计采用“刚柔相济”的思路,同时为了为适应被测对象较大的变形,核心部件的设计采用多段刚性硬管和柔性软管来组成,两个刚性硬管之间通过柔性软管连接,每个MEMS位移传感器安装在刚性硬管的中间位置,多个MEMS位移传感器并行连接,可根据需要任意弯折,以适应特殊场景的监测需求。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柔性智能位移计,包括收纳盘和位移计主体,所述收纳盘的内侧盘绕有位移计主体,所述位移计主体包括刚性硬管和柔性软管,且刚性硬管和柔性软管均等长设有多组,每两组所述刚性硬管之间均连接有柔性软管,且柔性软管的两端通过连接套和刚性硬管连接,每组所述刚性硬管的中间位置处均安装有MEMS位移传感器,且多组所述MEMS位移传感器通过总线并行连接,所述位移计主体的一端为近线端,且位移计主体的另一端为远线端,所述近线端连接有线缆,且线缆通过固定节与近线端固定,多组所述MEMS位移传感器通过总线与线缆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于:靠近所述近线端的首节刚性硬管内设有数据处理单元,所述总线与线缆通过数据处理单元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线缆分为五根支线,且五根支线分别为电源正极线、两组通信接口线、触发信号线和电源负极线。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源正极线和电源负极线采用宽电压供电方式,供电电压范围为DC 5~30V,且具有防反接功能,两组所述通信接口线采用RS485、RS232中的一种,且通信接口线接入数据采集终端,所述触发信号线在倾角和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时,输出触发信号,且触发信号线采用开漏输出。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刚性硬管的长度为30cm、50cm、100cm中的一种。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MEMS位移传感器在应用中,利用被测物体静止时受到重力加速度在MEMS位移传感器三个轴向的分量,计算每节带MEMS位移传感器的刚性硬管与竖直、水平方向的夹角,并通过夹角与每节刚性硬管的长度计算自身的与竖直、水平方向的位移,进而计算出各个节点相对于参考点的坐标,即各个节点的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22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