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茶组合发酵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2193.0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0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杨朝林;李力;席阳红;颜麟沣;熊江;陈莹;彭章;杨启超;文秀;王细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8 | 分类号: | A23F3/08;A23F3/12 |
代理公司: | 成都元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4 | 代理人: | 严晓玲 |
地址: | 644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茶 组合 发酵 工艺 | ||
本发明中公开了一种红茶组合发酵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鲜叶萎凋,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发酵和第三次发酵。本发明中利用了科学的组合发酵处理方式,全面激发了茶叶中各种香气和滋味成分的含量,进一步加强了各内含成分的转化,丰富了工夫红茶的滋味,大幅提高了成茶香气浓度和持久性;采用组合发酵工艺所制成的红茶具有“金毫显露、汤色鲜艳、香气鲜甜、滋味浓甜”的品质特征,显著提高了红茶的性能指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茶组合发酵工艺。
背景技术
红茶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茶类,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70.0%以上。在我国,红茶作为仅次于绿茶的第二大产能茶类,随着传统红茶的恢复和新兴红茶的迅速发展,红茶年产量正不断快速增加,红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亦使如何更好地提升红茶品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酵是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同时发酵也是红茶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等特有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揉捻叶由绿色变为红色,青气逐渐散发,并产生花香、果香等香气的主要过程。发酵主要目的是为促进以多酚类酶促氧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创造有利的氧化条件,进而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四川地区的茶叶在四川盆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下,其品质与其他地区不同,采用现有技术来加工四川地区的茶叶,其生产出的成品红茶在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性能指标上较差,导致成品红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红茶品质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红茶组合发酵工艺,所生产的红茶具有“金毫显露、汤色鲜艳、香气鲜甜、滋味浓甜”的品质特征,全面提升红茶的性能指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红茶组合发酵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鲜叶萎凋,将鲜叶采用萎凋槽热风萎凋,并结合日光照晒,鲜叶摊开厚度不超过3cm,萎凋时间10-12小时,萎凋后的含水率为59%-61%;
S2、第一次发酵,采用揉捻机,转速40-43转/分钟,时间90分钟,揉捻发酵过程中进行加压,第一步空压25分钟,第二步轻压25分钟,第三步中压 30分钟,第四步轻压10分钟;
S3、第二次发酵,采用发酵机,发酵时间160-180分钟,温度26-30℃,湿度93-97%;
S4、第三次发酵,采用风槽发酵,摊叶厚度2-3cm,采用600mm风机加风加氧,风机转速1400转/分钟,通风加氧时间90分钟。
鲜叶经萎凋后,叶形皱缩,叶质柔软,嫩梗萎软,曲折不断,手捏叶片软绵,紧握萎凋叶成团,松手可缓慢松散。叶表光泽消失,叶色转暗绿,青草气减退,透发果香。
在鲜叶萎凋处理后,先将萎凋叶进行揉捻实现第一次发酵。通过揉捻,使得萎凋叶在压力旋转等作用下,叶细胞的外壁结构被破坏,挤出叶汁,从而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实现第一次发酵。在揉捻的过程中,茶的汁液外溢,增加了茶的香气和浓度,利于冲泡饮用。揉捻的同时,芽叶开始收紧成条,在外观上也更加美观,利于做形。
揉捻后采用专用发酵机进行第二次发酵。萎凋叶经揉捻后,细胞破碎,在适宜的发酵条件下,多酚类等物质与多酚氧化酶充分接触,并伴随了其它一系列酶促反应。儿茶素的氧化聚合和缩合形成了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高聚物,同时引起了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形成了红茶特有的色、香、味。
最后再用专用风槽进行加风加氧第三次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氧气充当了氧化剂,因此消耗大量的氧气,并生成了二氧化碳,通氧促进了多酚物质向茶色素的转变。与此同时,发酵过程中氧气对香气物质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使用专用风槽进行加风加氧,促进了未反应完全的物质继续进行氧化等一系列反应,使红茶的滋味与香气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红茶独特品质的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21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监测活动姿态及其应力变化的骨科内植物系统及监测方法
- 下一篇:翻盖式电子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