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重型车制动储能系统的防漏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20118.4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1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振;赵浩南;刘财民;孙红波;周志强;刘亚娟;肖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华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4 | 分类号: | B60T17/04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邱云雷 |
地址: | 442000 湖北省十堰市红***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重型车 制动 系统 漏气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重型车制动储能系统的防漏气装置,涉及汽车制造领域。本防漏气装置包括对接接头、空气管和连接组件,所述对接接头呈空心结构,所述对接接头的一端端部从外至内依次设有呈阶梯状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内设有防漏件,所述空气管的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并与所述对接接头连通,所述空气管用于将气体传输至所述对接接头,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对接接头设有第一收容槽的端部活动连接,并可以带动所述空气管朝靠近所述防漏件的方向移动,以与所述防漏件相抵持。本申请提供的防漏气装置,防漏效果好,结构简单,能较好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空气管与对接接头的连接处容易发生漏气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重型车制动储能系统的防漏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轻中重型商用车制动系统均采用气压制动,利用发动机驱动空气压缩机,并把压缩空气储存在储气筒内,作为刹车动力的来源。发动机空压机排气口至干燥器进气口之间传输的高温、高压及起散热功能的运输装置,一般为空气钢管,而空气钢管间连接的端口密封形式有两种,分别为扩口式和卡套式。扩口式密封是把空气管端口冲压成喇叭口,接头的外锥面和钢管喇叭口的内锥面进行配合密封,扩口式钢管的喇叭口因受过冲压,在发动机抖动较强时,易从端口处断裂。
轻型车和中型车一般采用卡套式的管接头,按国标执行,技术已成熟。重型车采用的大马力的发动机,一般采用双腔压缩的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的输出气压≥1Mpa时,排量一般都≥600L/min,为了满足国标要求且防止节流,输出管的内径、壁厚等参数均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而空气管之间的对接,端口采用卡套式管接头和接头对接紧固。
相关技术中,卡套式管接头本身具有连接牢靠、耐压能力高、耐温性,密封性和反复性好、安装检修方便、工作安全可靠等特点。但由于各厂家生产的空气管端口的卡套接头无统一标准,当空气管的卡套接头和本体接头连接紧固后,经常从卡套内壁和空气管外壁间的缝隙漏气,或者从卡套外壁和接头内锥间的孔隙漏气,或是紧固后钢管拔脱,发动机抖动时漏气,弹性消失而抗震动性能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气制动系统整车储气筒充气时间,降低了制动性能,增加了油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重型车制动储能系统的防漏气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空气管与对接接头的连接处容易发生漏气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重型车制动储能系统的防漏气装置,其包括:
对接接头,其呈空心结构,所述对接接头的一端端部从外至内依次设有呈阶梯状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内设有防漏件;
空气管,其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并与所述对接接头连通,所述空气管用于将气体传输至所述对接接头;
连接组件,其一端与所述对接接头设有第一收容槽的端部活动连接,并可以带动所述空气管朝靠近所述防漏件的方向移动,以与所述防漏件相抵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漏件为硅橡胶材料,且所述防漏件的撕裂强度为17~18.5KN/M,拉伸强度为6.2~6.6Mpa。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漏件的硬度范围为65~75,温度耐受范围为-40℃~240℃。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件,其一端套设于所述空气管上,另一端套设于所述对接接头设有第一收容槽的一端并与该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空气管和对接接头之间共同形成一容纳腔;
第二连接件,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套设于所述空气管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内壁上,另一端抵持于所述对接接头的对应端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空气管朝靠近所述防漏件的方向移动,以与所述防漏件相抵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华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华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01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