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交通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及其客流分析与导引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07984.X | 申请日: | 2020-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3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 发明(设计)人: | 罗少波;高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思扬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6K9/00;H04L2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孔凡玲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智慧 客流 分析 导引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包括硬件集成平台、车载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引导信息显示部,所述硬件集成平台包括车载客流数据采集部、车载边缘处理部、5G车载数据中心,所述车载客流数据采集部、车载边缘处理部、5G车载数据中心均与车载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嵌入协同设计以使得视频存储和视频分析无缝对接,通过对对车内客流数据捕获、客流密集程度数据分析与各客室车厢载客拥挤状态实时展示,助力轨道交通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从而实现更安全、舒适、精细化、自动化运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及其客流分析与导引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交通量大量增长,交通问题也日益彰显,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日益饱和的路面交通,国内主要大中型城市纷纷选择轨道交通建设来缓解日益增长的公共交通压力,来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19年底,我国内地已有40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累计达到211条、运营线路达到6730.27公里。
当前轨道交通运营普遍存在以下缺陷:
轨道交通车载视频监控无法全部回传,轨道交通车厢内客流状态与事件仍需司机进行手动上报,导致信息延迟;运用称重式车厢客流统计方案,无法精准统计车厢内人员、不能及时疏导人员流动。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轨道交通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及其客流分析与导引的方法,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其通过对车内客流数据捕获、客流密集程度数据分析与各客室车厢载客拥挤状态实时展示,助力轨道交通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从而实现更安全、舒适、精细化、自动化运营;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该轨道交通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进行客流分析与导引的方法。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轨道交通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包括硬件集成平台、车载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引导信息显示部,所述硬件集成平台包括车载客流数据采集部、车载边缘处理部、5G车载数据中心,所述车载客流数据采集部、车载边缘处理部、5G车载数据中心均与车载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嵌入协同设计以使得视频存储和视频分析无缝对接;车载客流数据采集部获取客流信息并将其传输到边缘处理模块,车载边缘处理部根据车载客流数据采集部获取的客流信息统计分析每列车各节车厢的客流密集程度信息,车载边缘处理部将客流密集程度信息传输至5G车载数据中心进行存储,车载边缘处理部和5G车载数据中心将客流密集程度信息通过车地无线传输至引导信息显示部。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智慧客流分析与导引系统包括客流密度估计模块、人员跟踪识别模块、行为分析模块、智能引导与统计分析模块、云存储和云计算模块。
进一步地,车载客流数据采集部包括单目智能摄像机和双目智能摄像机;所述单目智能摄像机嵌入有客流密度估计模块,以对捕获的视频图像基于多尺度特征和注意力的人流密度估计算法预测人流密度;双目智能摄像机嵌入有人员跟踪识别模块和行为分析模块,基于点云和双目智能摄像机融合的人脸检测算法进行人和人脸识别。
进一步地,车载边缘处理部嵌入有智能引导与统计分析模块;所述车载边缘处理部根据单智能摄像头信息和双目智能摄像头信息进行边缘计算获得客流密集程度数据。
进一步地,5G车载数据中心嵌入有云存储和云计算模块,用于列车全车视频数据、元数据等数据的汇集、存储、实时数据查询和在站全部数据卸载。
进一步地,引导信息显示部包括地面疏导系统、APP系统、LCD、LED、广播系统;所述地面疏导系统、APP系统与5G车载数据中心通过车地无线通信连接;所述LCD、LED、广播系统与车载边缘处理部通过车地无线通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思扬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思扬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79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