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导航的车内空气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96894.5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7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梁海杰;张振华;汪巍;杜超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J7/00;E05F15/71;E05F15/7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黄姝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导航 空气 控制 方法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导航的车内空气控制方法,属于车辆的智能控制领域。其包括:获取部分或全部导航路线涵盖路段的空气质量指数;根据车辆实际位置所在路段与该路段的空气质量指数控制空气调节装置。本发明的上述控制方法能够根据路况状态以及地区信息提前进行空气净化操作,提高了车内的空气质量。本发明同时公开一种基于导航的车内空气控制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内空气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汽车的各方面控制也越来越人性化;而随着近年来空气污染程度增高,关于汽车的空气质量的控制调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中低端汽车的空气净化系统的功能是需要用户手动调节,且需要独立控制,例如,当车外空气质量较差时,用户需要分别控制车窗及天窗关闭,空调调节至内循环等方式实现空气净化;而在行驶过程中,过多对车窗和空调的操作影响行车安全;中高级别的自动空调内外循环模式,通常是通过设置空气质量传感器检测汽车周围当前的空气质量,根据检测的空气质量控制汽车空调是否启用内循环或外循环。而这种通过传感器检测空气质量再进行空气调节的方式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传感器的反应以及控制器的处理速度较难匹配,通常是空调系统在进入内循环之前,含有较高污染物的空气已经进入车内,此时汽车再进入内循环后空气调节的效果不好。可见,现有的汽车空气控制系统中,用户不能根据路况状态以及地区信息提前进行空气净化操作,导致空气调节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能够根据路况状态以及地区信息提前进行空气净化操作的车内空气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导航的车内空气控制方法,其包括:获取部分或全部导航路线涵盖路段的空气质量指数;根据车辆实际位置所在路段与该路段的空气质量指数控制空气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获取部分或全部的导航路线涵盖路段空气质量指数具体包括:获取部分或全部的导航路线涵盖路段的空气污染指数、PM2.5含量、当前天气状态、临近地点信息、手动标识临近地点信息、车流量信息以及当前车速信息;根据航路线涵盖路段中的空气污染指数、PM2.5含量、当前天气状态、临近地点信息、手动标识临近地点信息、车流量信息以及当前车速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信息确定空气质量指数。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空调、车窗以及天窗,根据车辆实际位置所在路段与该路段的空气质量指数控制空气调节装置具体包括:根据车辆实际位置所在路段与该路段的所述空气质量指数确定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空调的开启模式以及所述车窗与所述天窗的开启或关闭。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质量指数包括总体空气质量指数;所述总体空气质量指数根据导航路线涵盖路段中的空气污染指数,PM2.5含量与当前天气状态中的至少一项,临近地点信息与手动标识临近地点信息中的至少一项以及车流量信息与当前车速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总体空气质量指数y≤T1时,判定为空气质量优良;
在异物进入车辆内部概率小于设定值且车速小于设定值时,若空调处于关闭模式,则保持空调关闭状态并控制所述车窗和/或所述天窗打开;
在异物进入车辆内部概率小于设定值且车速小于设定值时,若空调处于内循环模式,则控制空调进入外循环模式第一设定时间后判断制冷制热效果是否减弱,若减弱则恢复空调内循环模式。
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所述总体空气质量指数T1≤y≤T2时,判定为空气质量一般;
在异物进入车辆内部概率小于设定值且车速小于设定值时,保持车内空气调节装置原有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68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