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向封装的恒流二极管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94480.9 | 申请日: | 2020-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53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伍林;潘海岩;顾礼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明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9/861 | 分类号: | H01L29/861;H01L23/367 |
| 代理公司: | 南通德恩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698 | 代理人: | 丁桂红 |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向 封装 二极管 | ||
本发明涉及恒流二极管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轴向封装的恒流二极管,包括衬底,所述衬底的顶部设置有基底,所述基底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基底的内部嵌设有量子阱,所述量子阱位于安装块的底部,所述量子阱的内部设置有半导体层;本发明通过衬底、基底、半导体层、第一金属电极、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和固定机构的设置,具有便于安装使用、导电性能良好,可以有效增加散热效果,提高电压承受范围,进而能够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解决了目前使用的恒流二极管功能单一、结构稳定性较差,恒流二极管的散热效果较差,导致恒流二极管容易因过热损坏,且电压承受范围较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恒流二极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轴向封装的恒流二极管。
背景技术
恒流源是一种常用的电子设备和装置,在电子线路中使用相当广泛。恒流源用于保护整个电路,即使出现电压不稳定或负载电阻变化很大的情况,都能确保供电电流的稳定。恒流二极管是近年来问世的半导体恒流器件,正向导通,反向截止是二极管的正向特性。由于恒流二极管的恒流性能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因此广泛应用于LED、半导体激光器,以及其他需要恒电流供电驱动的场合。轴向封装,是一种封装形式,适合于小功率PCB电路安装。
目前使用的恒流二极管功能单一、结构稳定性较差,恒流二极管的散热效果较差,导致恒流二极管容易因过热损坏,且电压承受范围较小,从而给恒流二极管的使用带来了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便于安装使用、导电性能良好,可以有效增加散热效果,提高电压承受范围,进而能够延长使用寿命的恒流二极管来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向封装的恒流二极管,具备便于安装使用、导电性能良好,可以有效增加散热效果,提高电压承受范围,进而能够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解决了目前使用的恒流二极管功能单一、结构稳定性较差,恒流二极管的散热效果较差,导致恒流二极管容易因过热损坏,且电压承受范围较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轴向封装的恒流二极管,包括衬底,所述衬底的顶部设置有基底,所述基底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基底的内部嵌设有量子阱,所述量子阱位于安装块的底部,所述量子阱的内部设置有半导体层,所述安装块顶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金属电极,所述安装块顶部的右侧设置有第二金属电极,所述基底的顶部覆盖有第一掩膜层,所述第一掩膜层的表面嵌设有第二掩膜层,且第二掩膜层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贯穿至第二掩膜层的顶部,所述基底的背面设置有第一保护罩,所述基底的正面设置有第二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和第二保护罩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分别位于第一保护罩的左右两侧,且固定机构呈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板、连接柱、连接板和通孔,所述固定板焊接于第一保护罩的中间位置,且固定板呈对称分布,所述连接柱焊接于固定板的正面,所述连接板栓接于第二保护罩的左右两侧,所述通孔开设于连接板的表面,所述连接柱位于通孔的内部并与通孔的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金属电极为正电极,所述第二金属电极为负电极,且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的表面做镀铜处理,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的表面均设置有限位块,且限位块呈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保护罩和第二保护罩的内壁均设置有导热硅脂,且第一保护罩和第二保护罩与基底之间紧密贴合,所述第二保护罩的正面开设有标识槽。
优选的,所述衬底由半导体材料制得,所述基底采用硅晶体材料制成,所述基底的表层设置有硅外延层,且硅外延层做氧化处理,所述基底和衬底的外侧设置有绝缘膜。
优选的,所述量子阱由离子注入安装槽并经过加热形成,所述量子阱的中间设置有半导体膜,且量子阱的外侧设置有隔离层。
优选的,所述半导体层为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烧结形成的PN结,且半导体层与安装块之间设置有经过硅化处理的金属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明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明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44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