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控液压制动系统的旁路蓄能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87667.6 | 申请日: | 2020-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7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康沛栋;刘兆勇;顾勤冬;吉杰;吴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13/12 | 分类号: | B60T13/12;B60L7/10;B60T13/58;B60T13/68;B60T17/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 地址: | 226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液压 制动 系统 旁路 蓄能 装置 | ||
1.一种用于电控液压制动系统的旁路蓄能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使用的一种用于电控液压制动系统的旁路蓄能装置包括制动主缸,制动主缸出端口端有第一管路、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第四隔离阀,所述第二管路另一端连接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第五隔离阀;第四隔离阀与第五隔离阀另一端皆连通于ABS/ESC;
第一管路上还连接有第一分路,第一分路另一端连通于蓄能器,所述第一分路上连接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第一进流阀;
第二管路上还连接有第二分路,第二分路另一端也连通于蓄能器,所述第二分路上连接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第二进流阀;
蓄能器上还连通有第三分路,第三分路另一端连通于第一管路或第二管路,第三分路上连接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第三回流阀;
其工作状况还包括正常情况:能量回收功能关闭时,当驾驶人踩下制动踏板,各个电磁阀均保持断电状态,制动液通过主缸、经过第四隔离阀和第五隔离阀直接进入到ABS/ESC;
该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电控液压控制器实时监测驾驶员是否有制动意图,包括通过AD采集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的信号,判断和计算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的深度和速度,然后根据车辆制动特性匹配参数表得出此时车辆需要的制动减速度a的大小;
步骤二:根据踏板开度和踩下踏板的快慢程度判断驾驶员是否是在紧急制动;若是,则能量回收功能关闭;
步骤三:能量回收功能关闭时,进入正常情况的工作状态,直接进行液压制动;
能量回收功能开启时,装置进入加压过程的工作状态,并进行电制动力矩和液压制动力矩的分配;
步骤四:驾驶员已松开踏板或在松开过程中,装置进入泄压过程;
其工作状态包括加压过程和减压过程;
加压过程:电控液压控制器检测到驾驶员踩下踏板、且整车同时开启能量回收功能后,第一进流阀和第二进流阀打开,第四隔离阀和第五隔离阀关闭,制动液通过制动主缸、经过第一进流阀和第二进流阀进入到蓄能器中;
车轮上的制动力全部由驱动电机反拖产生提供,整车进行制动能量回收工作,电控液压控制器时刻监测踏板开度,判断总的制动力请求和反拖力矩大小;
当反拖力矩不够时,第一进流阀和第二进流阀关闭,第四隔离阀和第五隔离阀打开,由液压补充不够的制动力;电机反拖力和机械制动以串行方式协同工作使车辆达到减速效果;
泄压过程:在减压阶段,由于驾驶员已松开踏板或在松开过程中,此时第一进流阀和第二进流阀断电关闭,第四隔离阀和第五隔离阀断电打开,第三回流阀根据管路压强通电打开,由于此时制动踏板并没有踩下或主液压回路压力很小,制动主缸不存在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低压蓄能器中的制动液在内部弹簧的作用下通过第三回流阀返回主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控液压制动系统的旁路蓄能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上连接有用于感应管路压强的压力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控液压制动系统的旁路蓄能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为弹簧式低压蓄能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控液压制动系统的旁路蓄能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装置各个阀门通过电控液压控制器EHC控制启闭,电控液压控制器EHC还通过高速CAN通讯连接电池控制器BCM和电机控制器MCU。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控液压制动系统的旁路蓄能装置的 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若不在紧急制动,通过电控液压控制器EHC时刻与电池控制器BCM、电机控制器MCU两个系统保持通讯,判断是否允许车辆进入能量回收状态,判断依据包括驱动电机的反拖力矩随着车速的不断变化、动力电池的SOC、温度、电流、通讯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766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