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处理设备及车辆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83263.X | 申请日: | 2020-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3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D·索拉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吉亚排放控制技术德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F01N3/021;B60K1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 地址: | 德国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处理 设备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排气处理设备,其具有界定排气通道(13)的壳体(14),排气流经该排气通道;电加热装置(12),该电加热装置横向地延伸穿过排气通道(13)并且由排气流经,并且该电加热装置包括由一个或多个导流电线形成的加热部件(20)和支架结构,其中,加热部件(20)安装在支架结构处,并且其中,支架结构具有在外侧围绕加热装置(12)的金属承载框架(24)。在此,在承载框架(24)处布置有至少一个支架元件(38),该至少一个支架元件径向地延伸到承载框架(24)的内部区域中,其中,加热部件(20)由支架元件(38)保持和/或由支架元件(38)电接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排气处理设备,其具有界定排气通道的壳体,排气流经该排气通道;电加热装置,该电加热装置横向地延伸穿过排气通道并且由排气流经,并且该电加热装置包括由一个或多个导流电线形成的加热部件和包括支架结构,其中,加热部件安装在支架结构处,并且其中,支架结构具有在外侧围绕加热装置的金属承载框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排气处理设备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限制来自机动车辆内燃机的有害物质排放,已知使用排气净化设备,例如催化器、颗粒过滤器或类似物,用于排气净化。
为了确保有害物质的催化辅助的转化,排气或排气净化设备必须具有预先给定的最低温度。尤其是在内燃机的冷起动或重新起动之后,通常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最低温度。
因此,在这类的排气处理设备中,排气净化设备本身被电加热以达到或保持预先给定的最低温度。
替代地,使用单独的加热装置,其属于排气净化设备。在这种加热装置中,电极承担供电,并且附加设置的紧固装置承担紧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排气处理设备的简单、可靠且独立的加热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开始提到的类型的排气处理设备中,该目的这样实现:在承载框架处布置有至少一个支架元件,该至少一个支架元件径向地延伸到承载框架的内部区域中,其中,加热部件由支架元件保持和/或由支架元件电接触。因为支架元件在承载框架的内部区域中径向延伸并且保持加热部件,因此可以减少或避免加热装置的变形。此外,在加热部件通过载体元件电接触时,接触区域增大,由此改善到加热部件上的电流传输并且使加热装置通过流动横截面的加热统一(均匀)。
可选地,支架结构、尤其是承载框架模制在加热部件处,使得支架结构、尤其是承载框架和加热部件一体地过渡到彼此中。由此可节省零件并且使装配变得容易。
支架元件也可以通过排气处理设备中的另一构件形成,例如通过排气净化装置形成。
特别地,加热部件由承载框架保持和/或由承载框架电接触。承载框架使加热部件稳定并且用作将加热装置在排气通道、排气处理设备或排气净化装置的壳体处的紧固部。通过导电的、电接触加热部件的承载框架,能够实现在周向上闭合的电流导入或电流导出,由此使加热装置通过流动横截面的加热统一(均匀)。此外,加热部件可以因此在更大的面积上被接触,这提高了接触的可靠性并且改善了加热部件中的电流流动。
例如,壳体构成用于排气净化装置和用于加热装置的共同的壳体。
替代地,加热装置和排气净化装置可以各自具有单独的壳体。
优选地,加热装置沿排气流动方向布置在排气净化装置上游。
可以规定,多个辐条状的支架元件紧固在承载框架上并且延伸到承载框架的中心中,其中,在中心中布置有连接元件,在连接元件处安装有支架元件。通过辐条状的支架元件,可进一步提高加热部件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增大接触区域。
例如,连接元件可用作在支架结构与加热部件之间的电连接,其中,加热部件通过连接元件电接触。通过这样实现的中心电流导入或导出,可以使加热装置通过流动横截面的加热统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吉亚排放控制技术德国有限公司,未经佛吉亚排放控制技术德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32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