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锅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81227.X | 申请日: | 2020-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2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 发明(设计)人: | 刘秉国;宇文超;刘鹏;张利波;郭胜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2/19 | 分类号: | C01B32/19 |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姬介南;何晓钧 |
| 地址: | 650500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锅 法制 还原 氧化 石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锅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室温下,在含有石墨的强酸溶液中加入强氧化剂,氧化后得到氧化石墨,加入水淬灭反应后经酸洗、超声、离心得到氧化石墨烯浆液;在所述氧化石墨烯浆液中加入强碱化合物,在40~180℃下反应0.5~24 h,得到碱性还原氧化石墨烯悬浮液;再将所述还原氧化石墨烯悬浮液干燥后,经微波活化,再经水洗至中性无杂质后干燥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粉体。本方法在氧化阶段直接在室温下合成氧化石墨溶液,经酸洗、超声、离心后直接加碱快速还原,再经微波活化后,洗涤得到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本方法简化了氧化工艺,实现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快速合成,同时降低了能耗,缩短了合成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墨烯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锅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最早发现的二维单原子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自2004年以来一直被研究人员保持着较高的研究热潮。在已知的合成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方法中,含富氧基团和活性位点的氧化石墨烯(GO)的改性和功能化是最常见和最大规模的方法。氧化石墨烯作为石墨烯最为广泛的衍生物,不仅在超级电容器和电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广泛应用于传感器、化学和生物标记、催化剂的载体、聚合物填料等领域。
氧化石墨烯是层状石墨在强酸气氛下被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具有强氧化性的高价金属盐插层剥离的薄层产物。在众多的氧化方法中,经典的Hummers法因为其安全性而被广泛介绍,主要通过0 ℃的边缘氧化、35 ℃的深度氧化和98 ℃的水解来达到氧化剥离的目的。然而,无论是经典或者改良的Hummers法,都离不开外界提供低温或者高温的氛围,这极大的加重了氧化石墨烯的制造成本,也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经典或者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需要将反应液转移至较高的温度,工艺繁琐,也无形中产生了一定的风险。例如,中国专利一种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专利号为CN 106115669 A,申请日为20160620)公开了一种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中,需要将氧化体系在10 ℃以下加入高锰酸钾,室温下在反应2~4 天后,在80℃温度下继续反应2~5 h,再加入双氧水以及水淬灭反应。该方法不仅反应时间久,而且需要外接持续提供能量,极大的增加了合成的成本,同时后续的过滤纯化工艺,不仅耗时又耗力,也容易产生较多的含酸废水。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反应时间长、能耗大等问题,研究一种高效、低耗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是极其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锅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一锅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法,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及干燥活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氧化反应:室温下,在含有石墨的强酸溶液中加入强氧化剂氧化后得到氧化石墨,加入水淬灭反应后经酸洗、超声、离心得到氧化石墨烯浆液;
(2)还原反应:在所述氧化石墨烯浆液中加入强碱化合物进行还原反应,反应完成后得到碱性还原氧化石墨烯悬浮液;
(3)微波活化:将所述还原氧化石墨烯悬浮液干燥后,经微波活化,再经水洗至中性无杂质后干燥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粉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方法在氧化阶段直接在室温下合成氧化石墨溶液,经酸洗、超声、离心后直接加碱快速还原,直接干燥后再经微波活化后,洗涤得到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本方法避免了传统氧化阶段需要外界持续的制冷或者加热,简化了氧化工艺,实现了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快速合成,同时降低了能耗,缩短了时间。本方法整个氧化还原过程的周期短,工序简单,对设备要求简单,易于实现连续化、规模化的作业方式;另外,含碱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经微波活化后,可以显著提高其比表面积以及孔隙率,其产品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吸附、超级电容器以及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等领域。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12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温效果好的拼接式帐篷
- 下一篇:一种风电机组变桨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