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U-net++卷积神经网络的初至波拾取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6031.1 | 申请日: | 202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3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龚仁彬;郑晓东;王锋;周相广;林霞;米兰;蒋旭东;胡莲莲;李薇薇;张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2 | 分类号: | G01V1/32;G01V1/28;G06N3/04;G06N3/08;G06N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谷敬丽;吴学锋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net 卷积 神经网络 初至波 拾取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U‑net++卷积神经网络的初至波拾取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拾取的地震道集数据,其中,地震道集数据包括:多个地震道;将待拾取的地震道集数据,输入至初至波拾取模型中,输出各个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其中,初至波拾取模型为预先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的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本发明能够更准确地自动拾取地震数据中的初至波,满足地震勘探对初至波的拾取精度要求,无需人工参与,解决了初至波拾取工作耗时耗力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U-net++卷积神经网络的初至波拾取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准确拾取初至波是一项基础而又很重要的工作。地震初至波拾取在折射波静校正、VSP测井解释、层析成像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准确程度直接决定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
在早期,对于地震初至波的拾取,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手工拾取,由于采集的地震数据道集数量庞大(常常是上万道),使得地震初至波拾取成为一项耗时费力、十分枯燥且效率低下的工作。
近年来,众多学者针对初至波拾取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初至自动拾取方法,按照特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①基于瞬时特征的方法(例如,能量比值法、瞬时强度比法、差分法、能量因子法等),该类方法的优点是物理意义明确,操作简单,对高信噪比资料效果好;缺点是对噪声敏感,当地震记录信噪比较低时,难以准确拾取初至波。
②基于整体特征的方法(例如,相关法、线性最小平方预测法等),该类方法的优点是不受波形的影响,对噪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缺点是受地震道相关性等因素影响,对于复杂地表条件地区的拾取效果较差,存在周期跳跃;
③基于综合特征的方法(例如,边缘检测法、分形分维法等),该类方法的优点是具有一定抗噪能力,在低信噪比地区,拾取效果较好;缺点是在低信噪比局部道集存在强噪音时,容易导致算法失败。
对于高信噪比、初至波起跳明显的地震数据,采用上述方法均能满足初至自动拾取的精度要求,但对于复杂地表条件的地区,由于受地形等诸多因素影响,采集的地震数据具有低信噪比、弱初至波的特点,采用上述方法拾取初至波的精度不高,仍需要人工拾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U-net++卷积神经网络的初至波拾取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地震初至波拾取方法需要人工参与,存在耗时耗力的技术问题,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拾取的地震道集数据,其中,地震道集数据包括:多个地震道;将待拾取的地震道集数据,输入至初至波拾取模型中,输出各个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其中,初至波拾取模型为预先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的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U-net++卷积神经网络的初至波拾取装置,用以解决现有地震初至波拾取方法需要人工参与,存在耗时耗力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待拾取地震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拾取的地震道集数据,其中,地震道集数据包括:多个地震道;初至波拾取模块,用于将待拾取的地震道集数据,输入至初至波拾取模型中,输出各个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其中,初至波拾取模型为预先通过机器学习训练得到的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用以解决现有地震初至波拾取方法需要人工参与,存在耗时耗力的技术问题,该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基于U-net++卷积神经网络的初至波拾取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以解决现有地震初至波拾取方法需要人工参与,存在耗时耗力的技术问题,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基于U-net++卷积神经网络的初至波拾取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60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岩石孔隙结构演化分析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具有显示界面的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