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汽车端智能接收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73528.8 | 申请日: | 2020-08-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3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朱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芯磁导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3/39 | 分类号: | B60L53/39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牛达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55 | 代理人: | 雍常明 |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无线 充电 汽车 智能 接收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汽车端智能接收器,包括充电底板、充电顶板,所述充电底板和充电顶板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剪叉架、第一锥形齿轮、螺纹杆、螺母、第二电机、第二锥形齿轮、转动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固定杆,所述充电顶板和充电底板之间安装有剪叉架,所述螺纹杆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剪叉架的一端安装于螺母的表面。本装置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三齿轮旋转,通过第三齿轮带动齿条做水平直线运动,从而使得安装在齿条底部的无线充电器接收线圈做水平直线运动,便于与无线充电器发射线圈进行对位,大大节省了车主和工作人员的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汽车端智能接收器。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引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电力传输也称无线能量传输或无线电能传输,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射频、微波、激光等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电力传输,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通过埋于地面下的供电导轨以高频交变磁场的形式将电能传输给运行在地而上一定范围内的车辆接收端电能拾取机构,进而给车载储能设备供电,可使电动汽车搭载少量电池组,延长其续航里程;
无线充电器的接收线圈一般固定在车尾部,不具备升降机构,当遇见埋设的较深的无线充电器发射线圈时会导致充电效果不佳,而且无法水平移动,导致与无线充电器发射线圈对位时比较困难,浪费车主和工作人员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汽车端智能接收器,通过第二电机带动第二齿轮转动,通过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以及套接在第一齿轮内径的转动杆转动,通过转动杆两端的第二锥形齿轮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使得安装有第一锥形齿轮的螺纹杆转动,从而使得螺母在螺纹杆的外壁做直线运动,实现剪叉架的上升与下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汽车端智能接收器,包括充电底板、充电顶板,所述充电底板和充电顶板之间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剪叉架、蜗杆、螺纹杆、固定杆、第二电机、涡轮、转动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自锁螺母,所述充电顶板和充电底板之间安装有剪叉架,所述螺纹杆的外壁螺纹连接有自锁螺母,所述剪叉架的一端安装于固定杆的表面,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固定有蜗杆,所述充电顶板的底部固定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二齿轮,所述充电顶板的底部焊接有固定盒,所述转动杆贯穿于固定盒的表面,所述转动杆的表面焊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固定有涡轮,所述蜗杆与涡轮相互啮合,所述固定杆的表面连接有拉簧的一端,所述拉簧的另一端连接于剪叉架的横杆表面;
所述充电底板的内部设置有水平移动机构,所述水平移动机构包括滑轨、齿条、第三齿轮、第一电机、无线充电器接收线圈和挡板,所述充电底板为中空结构且与外界连通,所述充电底板的底部焊接有挡板,所述充电底板内壁的侧面固定有两组滑轨,两组所述滑轨的滑块之间固定有无线充电器接收线圈,所述无线充电器接收线圈的顶部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充电底板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的外壁贯穿于充电底板的表面,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
优选的,所述充电顶板的顶部焊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设置有六组,六组所述定位杆等距分布于充电顶板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充电顶板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丝,所述固定螺丝贯穿于充电顶板的表面,所述充电顶板通过固定螺丝安装于车体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剪叉架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充电底板的顶部焊接有角钢,所述滚轮卡合于角钢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充电底板和充电顶板之间安装有风琴式防尘罩。
优选的,所述充电顶板的底部固定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宽度与充电底板边缘到挡板边缘的距离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芯磁导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未经合芯磁导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35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