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加热器芯体隔离阀状态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51041.X | 申请日: | 202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3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西塔拉姆·雷杰提;罗伯特·雷·詹特斯;斯里达尔·卡利瓦拉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01P11/16;F01P7/14;F01P5/10;F02M26/28;B60H1/00;B60H1/0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爽;臧建明 |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加热器 隔离 状态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检测加热器芯体隔离阀状态的方法”。提供了用于监测容置在发动机冷却剂回路中的加热器芯体隔离阀(HCIV)的状态的方法和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剂回路包括第一冷却剂回路和第二冷却剂回路。在一个示例中,一种方法可以包括基于在激活冷却剂系统泵和停用容置在所述车舱加热回路中的正温度系数(PTC)加热器时第一冷却剂回路温度和第二冷却剂回路温度之间的差值来指示所述HCIV的劣化。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总体上涉及用于加热器芯体隔离阀和温度传感器的方法和系统,所述温度传感器联接到车辆推进系统的冷却剂回路。
背景技术
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PHEV)可包括用于提供乘客舱加热以适应PHEV的操作模式的一种以上的方法。例如,PHEV可以具有初级冷却剂回路,当通过燃料燃烧激励PHEV时,所述初级冷却剂回路使冷却剂流过发动机冷却回路和车舱加热回路两者,从而利用来自PHEV的发动机系统的废热来加热乘客舱。次级冷却剂回路可包括使冷却剂循环通过车舱加热回路但不循环通过发动机冷却回路,并且冷却剂流的路径可由加热器芯体隔离阀(HCIV)控制。正温度系数(PTC)加热器可以容置在车舱加热回路中以在发动机热量不可用时向加热器芯体供应热量。HCIV可以在将发动机冷却回路和车舱加热回路联接与将发动机冷却回路与车舱加热回路隔离之间是可调的。
在一些示例中,排气再循环(EGR)冷却器可被包括在发动机冷却回路中。EGR冷却器可接收已循环通过发动机缸体的冷却剂流的一部分,并且利用由冷却剂提供的热量提取来降低EGR气体的温度,然后将所述气体输送到发动机缸体进行燃烧。当发动机冷却回路联接到车舱加热回路时,冷却剂可从EGR冷却器流到车舱加热回路,在此,由冷却剂吸收的热量在加热器芯体处交换并用于加热乘客舱。
在一些情况下,HCIV可能会卡在将发动机冷却回路与车舱加热回路隔离的位置中。结果,来自EGR冷却器的加热后的冷却剂可能不会通过车舱加热回路中的热交换而冷却。EGR冷却器冷却EGR气体的能力可能会劣化,从而导致EGR流终止。EGR流停止可能会导致从车辆排气系统释放到大气中的排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微粒物质和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含量非期望地增加。因此,检测HCIV何时劣化并卡在一个位置中可规避EGR流的停止。然而,由于缺乏位置反馈机构而使对HCIV状态的监测变得模糊。
Porras在第2014/0110081号美国公开案中示出了用于检测HCIV位置的一种示例性尝试。其中,在发动机关闭状况期间,在将HCIV致动到将发动机的初级冷却回路联接到次级冷却回路的位置时,通过监测温度传感器对HCIV的位置和车辆加热系统的状态的响应来检测PHEV的HCIV的劣化。车辆的阀系统选择性地将冷却剂从发动机引导至热交换器,并且被配置为基于进入热交换器的冷却剂温度与离开发动机的冷却剂温度的比较来检测HCIV的位置。
然而,本文的发明人已经认识到此类系统的潜在问题。作为一个示例,在发动机关闭状况期间,可能无法执行由Porras所示的诊断方法。在发动机操作的长时间驾驶期间,可能无法检测到HCIV劣化,从而导致EGR流非期望地下降。此外,在检测到HCIV阀的劣化时,诊断可能无法缓解由EGR冷却器对冷却剂的加热以及加热后的冷却剂到脱气瓶的输送。EGR系统部件可能会发生热劣化,从而导致维修费用高昂。
发明内容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通过一种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所述方法用于响应于冷却剂系统泵和正温度系数(PTC)加热器的选择性操作而基于第一冷却剂回路温度与第二冷却剂回路温度之间的第一差值来指示将第一冷却剂回路和第二冷却剂回路联接的冷却剂系统阀的劣化。通过这种方式,通过主动地调整冷却剂系统泵、PTC加热器并且将所述车舱加热回路与所述冷却回路分开,可以诊断HCIV阀劣化并且可以采取适当的缓解措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全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全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10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窗撞销
- 下一篇:基于车辆的潜在乘员的姿态的车辆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