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的安防消防一体化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50422.6 | 申请日: | 202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2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魏立明;孙雪景;李彬;杨金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8B19/00 | 分类号: | G08B19/00;G08B17/06;G08B13/196;G06K9/00;G06K9/62 |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缪友益 |
| 地址: | 130118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消防 一体化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安防消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的安防消防一体化方法及系统,包括视频监控模块监控环境视频数据;温度检测模块检测环境温度数据;生命探测模块探测生命信号;主控模块通过主控器控制人脸识别模块对监控视频中人脸进行识别;灭火模块对环境火灾进行灭火;防爆检测模块对危险物进行防爆安全检测;警报模块根据检测的异常温度、生命信号、非法人脸进行警报通知;显示模块显示监控视频、温度、生命信号、人脸识别结果、防爆检测信息。本发明通过多种监测设备对外部因素进行监测并通过智能报警装置进行报警,同时还能够进行灭火与防爆安全检测,大大提高了生产生活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安防消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的安防消防一体化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安全防范系统(SPS)securityprotection system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它相关产品所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BSV液晶拼接墙系统、门禁消防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消防是控制、消除发生火灾、爆炸的一切不安全条件和因素;限制、消除火灾、爆炸蔓延、扩大的条件和因素;保证有足够的安全口和通道,以便人员逃生和物资疏散;彻底查清火灾、爆炸原因,做到“三不放过”。即原因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以及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全社会成员的关心、重视、支持、参与下才能搞好。消防工作具的社会性;消防管理应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之中,从而决定了消防工作的社会性。然而,现有智能的安防消防一体化系统生命搜救过程中,可能有大量的手机被困在废墟中,这些手机同时发起登记接入,接入信道上同时有多个手机向生命探测装置发送信息,不可避免要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可能造成生命探测装置无法与手机建立连接,进而影响搜救的效率;同时,对非法人脸识别过程中容易受到光照干扰不能对人脸进行精准识别。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智能的安防消防一体化系统生命搜救过程中,可能有大量的手机被困在废墟中,这些手机同时发起登记接入,接入信道上同时有多个手机向生命探测装置发送信息,不可避免要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可能造成生命探测装置无法与手机建立连接,进而影响搜救的效率;同时,对非法人脸识别过程中容易受到光照干扰不能对人脸进行精准识别。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的安防消防一体化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的安防消防一体化方法及系统,所述智能的安防消防一体化方法包括:
步骤一,生命探测模块利用生命探测装置获取所述主生命探测装置的初始坐标,通过载波相位测量得到自身位置相对于所述主生命探测装置位置的修正值,对自身位置的初始坐标进行修正;
步骤二,不同的生命探测装置根据初始坐标以不同的频点发射控制信号;接收到所述控制信号的手机选择自身守候的频点,并以该频点对应的上行频点发射登记接入信号;
步骤三,生命探测装置接收步骤二发射的登记接入信号,登记所述手机的信息;同时主控模块通过主控器控制人脸识别模块通过人脸识别程序获取包括多个不同的人脸图像样本的人脸图像训练集;
步骤四,获取步骤三中多个不同的人脸图像样本的分类丢失率,将所述分类丢失率大于预设的阈值的样本归为复杂人脸图像样本类,将所述分类丢失率小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的样本归为简单人脸图像样本类;
步骤五,优先依据所述复杂人脸图像样本类包含的多个人脸图像样本提取复杂人脸图像特征;再依据简单人脸图像样本类包含的多个人脸图像样本以及提取的所述复杂人脸图像特征,提取简单人脸图像特征;
步骤六,将步骤五提取到的所述复杂人脸图像特征以及所述简单人脸图像特征训练神经网络,建立人脸检测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建筑大学,未经吉林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04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