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便携式远红外电加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50381.0 | 申请日: | 2020-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4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姜杨;钟小华;康明;吴章辉;杨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14 | 分类号: | H05B3/14;H05B3/28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外电 加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载加热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车用便携式远红外电加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加热板、位于加热板正反两侧的隔热层和导热层以及位于加热板两端的正极和负极;所述加热板为表层涂抹由碳纳米管、石墨微片和粘结剂形成的涂层的板状结构;所述正极与负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且导线上设置有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与粘贴在加热板上的传感器电连接。本发明的电加热板结构简单,操作安全性高,方便卡车加热需求,且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板制备方法极为简单,适应性好,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载加热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车用便携式远红外电加热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卡车是移动的家,卡车驻车时,司机常常会有加热食物的需求,但目前的卡车通常并没有合适的加热设备,需要加热时往往需要配备燃气设备,燃气设备本身属于安全隐患,放置在车上可能会造成爆炸和火灾等安全事故。目前也有为卡车配备的电加热装置,但通常都存在加热效率低、结构复杂、侵占空间大的缺陷。
目前常见的电加热结构的加热设计通常采用金属加热材料,如申请号为CN106790866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通过电阻丝网加热,该结构采用电阻丝进行加热,电阻丝存在成本高但加热不均匀的问题。专利号为CN20521189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描述了一种采用电池供电,聚酰亚胺薄膜包覆的铜箔作为加热材料的电池加热装置,但铜箔加热材料容易氧化,且电阻率极小,并不适合小型加热装置使用。申请号为CN201810400058.3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一种石墨烯加热保温套及其应用,该专利保护了一种石墨烯加热保温套的制备方法,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制备成加热结构具有良好的加热性能,但该专利所述的制备方法极为复杂,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用便携式远红外电加热板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用便携式远红外电加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板、位于加热板正反两侧的隔热层和导热层以及位于加热板两端的正极和负极;所述加热板为表层涂抹由碳纳米管、石墨微片和粘结剂形成的涂层的板状结构;所述正极与负极之间通过导线连接,且导线上设置有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与粘贴在加热板上的传感器电连接。
一种车用便携式远红外电加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将碳纳米管、石墨微片和粘接剂按照质量比为1:(0~1):(2~7)的比例在真空条件下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纳米碳浆料A;
2)、制备多孔耐高温塑料板,然后将多孔耐高温塑料板真空浸渍在纳米碳浆料A中;
3)、将浸渍后的多孔耐高温塑料板进行干燥处理,得到加热板。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将碳纳米管、石墨微片和粘接剂在真空条件下混合按照搅拌速度1000r/min~4000r/min、搅拌时间30min~4h进行搅拌均匀,得到纳米碳浆料A。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粘接剂为羧甲基纤维素、丁苯橡胶、聚偏氟氯乙烯、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多孔耐高温塑料板为聚酰亚胺、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四氟乙烯中的一种通过充氮气成型的微发泡工艺制备得到。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将多孔耐高温塑料板常温真空浸渍在纳米碳浆料A中2h~24h。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将浸渍后的多孔耐高温塑料板在温度为80℃~250℃下干燥1h~5h,然后室温冷却得到加热板。
一种车用便携式远红外电加热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将碳纳米管、石墨微片和粘接剂按照质量比为1:(0~1):(4~7)的比例在真空条件下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纳米碳浆料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03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